为什么光绪是继承咸丰而不是同治的帝位呢?
光绪帝继承的是咸丰帝的“宗祧”,而不是继承咸丰帝的帝位,也就是说,光绪帝载湉在礼法上被过继给了咸丰帝为嗣子,算是咸丰帝的儿子。
按照设想,如果将来光绪帝有了儿子,那么就将光绪帝的儿子过继给同治帝作为嗣子。
清朝最后三位皇帝,膝下都没有孩子,清朝最后一位膝下有孩子的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帝,但是咸丰帝两子一女中,还有个夭折了,只剩下独苗,也就是同治帝。
然而同治帝年纪轻轻就没了,也没有留下继承人,直接就绝嗣了。
按照古代的礼法,有子立子,无子立嗣,既然同治帝驾崩了,膝下没有儿子,那就从同治帝兄弟与堂兄弟的孩子里选一个,过继给同治帝,作为嗣子。
同治帝的下一辈,也就是溥字辈,可是在选择新的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因为宗室当中并没有合适的溥字辈的人选,能够继承皇位。
在讨论继承人的时候,原本也想过从宗室当中选择溥字辈,然而并没有符合条件的,因为咸丰帝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同治帝一个,所以同治帝也没有其他的兄弟。
想要立嗣,那只能从同治帝的堂兄弟当中找,也就是道光帝的其他孙辈。
但同治帝驾崩的时候,他的堂兄弟中膝下有子嗣的只有载治,这个载治名义上是道光帝的长子奕纬的儿子,可实际上载治也是被过继给奕纬的,他是成亲王永瑆的曾孙。
虽然当时载治膝下有两个儿子,然而载治在血脉上属于远支宗亲,有人提起载治的孩子的时候就受到了惇亲王的反对,慈禧太后也趁机说,溥字辈无当立者。
在当时,有资格被选定为继承人的宗亲,也就是所谓的“近派宗支”只有两系八支,即嘉庆帝一脉的惇王、瑞王、惠王,道光帝一脉的隐王、恭王、醇王、钟王与孚王。
其中惇王与瑞王都曾因为绝嗣,实际上的后嗣都是道光帝的后裔。
然而同治帝的父亲咸丰帝,当年是次长身份,同治帝原本就是同辈当中年纪比较大的,所以他驾崩的时候,堂兄弟里有孩子的也只有载治这么一个远亲。
载治不仅血脉上关系比较疏远,而且载治的孩子当时一个八个月一个三个月,在那时候的条件下非常容易夭折,很难作为后嗣,只不过没人想得到载治的儿子溥伦活到了五十多岁。
载治毕竟是成亲王永瑆的曾孙,如果要让溥伦继承皇位,那么从礼法上来说,还要追尊成亲王这一脉的皇位,这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册立溥字辈的念头就此打消。
有人说慈禧太后坚决不肯册立溥字辈,是因为害怕失去手中的大权。
因为当时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还在,倘若册立溥字辈,那么阿鲁特氏就成为皇太后,而作为太皇太后的慈禧太后就要退到后宫,很难再去干涉朝堂事务。
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是这样,但这并非没有册立溥字辈的理由,毕竟当时还有慈安太后,还有宗室诸王在,慈禧太后并没有多大的可能独断专行,没册立溥字辈是因为条件真的不行。
自然无法册立溥字辈给同治帝立嗣,那么就选个同治帝的同辈,而作为慈禧太后亲外甥兼夫家侄子的醇亲王之子载湉,就成为了最佳选择,也就是光绪帝。
从礼法上,载湉成为了咸丰帝的儿子,继承的是咸丰帝的“宗祧”。
可自己亲儿子的“宗祧”也不能没人继承,所以慈禧太后当时想的是,以后光绪帝有了孩子,从当中选一个过继为同治帝的嗣子,这么一来就两全其美了。
但谁也没想到,光绪帝同样是绝嗣而终,他自己的“宗祧”都没人继承,慈禧太后临终选择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帝,让溥仪同时继承同治帝与光绪帝的“宗祧”,结果溥仪同样绝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