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的医生是什么水平?

2022-08-12
4 阅读

说句实话,绝大部分的县级医院可以说是:小病治着贵,大病治不了。

我的两次县医院看病经历我所在的县位于一个小交通枢纽上,距离县城10公里处就是A市的市区,距离县城60公里处是B市的市区。

再远点,动车一个半小时可到达西安、郑州。

因为A市的一家医院是综合性三级医院,所以县城里的人生大病了基本上都去A市医院。

由于交通便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小孩子从出生开始都在这家医院。

生了小病,例如感冒、发烧、上火、发炎,就在家门口的小诊所。

严重的大病,例如癌症,就到西安、郑州、北京的大医院。

如果以前问我县医院的水平咋样,我可能不知道。

但自从去年到现在的两次在县医院看病的经历,我就比较有发言权了。

去年疫情期间,出门特别不方便。

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突然吐得不行,我和媳妇就带着孩子到县医院给孩子看病。

医生都不在,只有急诊室的医生。

医生没怎么看,就直接开了几个单子,是抽血、拍片的。

我到缴费处缴费,好家伙,接近200多!可咱不懂啊,也不敢问,直接交了费。

检查完了,医生说问题不大,是感冒了,开了点药。

可是第二天早上,孩子还是蔫蔫的,提不起精神。

我和媳妇考虑了下,决定到10公里外的A市医院再诊断下。

挂了一个国家级人大代表、省级劳模的主任医师,医生一看孩子,就说是严重脱水,必须马上住院治疗。

最后孩子住院4天,恢复正常,健健康康出院。

今年上半年,疫情加重,县城直接封闭了,不能随意外出。

孩子感冒了。

因为去不了A市,我俩自我安慰上次给孩子看病的是夜间急诊医生,现在白天过去,应该会有主治医师,水平不会太差。

就带着孩子来到县医院。

县医院的医生开了一大堆药。

孩子吃了4天,感冒没见好,反而加重了。

不得已,带着孩子到B市医院,到医院已经是晚上了,急诊医生简单看了下,又开了一点药。

我们问那个医生:“之前县医院开的药是不是不对?

”市医院医生的素质就是不一样,笑了笑说:“这我不知道。

当时的症状和现在肯定有区别,所以开的药不一样很正常。

”回去喝了两顿市医院开的新药,孩子就基本恢复了。

两次的经历,让我对县医院的医生彻底失望了。

县里的小门诊更是不行了,大部分时候用药不规范,好点的就搞什么秘方(用药情况不了解,无法保障用药安全),更不敢去了。

县医院医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县医院的医生水平比起乡镇医院、村卫生室的医生要高,但比起市级的医生要差很多。

县医院的医生多半是经验主义,经常医治的疾病能够很好地治疗。

但对于一些疑难杂症、重症急症,基本上是束手无策。

要么治疗不好让安排后事,要么劝家属将病人转到市级医院治疗。

我朋友的父亲,有一天早上突然头晕,自己开车到县医院治疗,结果做了一早上检查没发现问题,中午直接晕倒了。

救治了不到半小时让转到市医院救治,救护车还没开进市医院,人就走了。

近些年,县级医院的发展得到了各级的重视,我去过很多县,医院盖的都是新楼,检查设备应有尽有,病房干净卫生,硬件条件绝对没有问题。

县级医院水平差的原因分析从人员上来看,县级医院招录人员基本上还是专科,文化起点低,正常情况下水平相应就低。

即使招录高学历人才,但高学历的年轻人追求美好生活,很少愿意到县医院,血液得不到更新,队伍也没有充实。

从医术提升的机会上来看,遇上一些大手术,要到省里、市里请专家。

对于专家来说,这些手术就是家常便饭,轻轻松松做一次,就有一次创收。

但这种手术,县医院医生是从中学不到东西的,基本上没机会提升医术。

队伍建设上,老带新,除了传授旧经验,新知识很难更新。

医院经费不足,也没有多余的钱提供给年轻医生外出进修学习。

从资金方面来看,疑难杂症病人都愿意到周边大医院治疗,县级医院的收入逐年降低。

恰恰县级医院对接着最多的贫困户,看病有国家扶持政策,贫困户交给医院的治疗费用少之又少,让县级医院收入更加紧张。

有的医院便默许医生看病不先看症,先安排一遍检查,过度医疗,小小一个感冒都要拍片抽血住院观察,10块钱能看好的药非要用50元的药。

说是检查和医生工资不挂钩,那是医生对自己的医术严重不自信?

严重依赖机器?

以上直接导致恶性循环。

曾经听过一个段子,说是看一个地方的医疗水平怎么样。

就看当地卫健部门领导、医院院长的父母孩子生病了在哪治疗。

在本地治疗,那本地医疗水平差不到哪里。

如果在外地治疗,说明本地医疗水平有待提高。

如何提升这个很难回答,和回答国足什么时候能够踢进世界杯一样,永远难以猜到。

我思考了几点。

一是改进考核考评制度。

可以纳入医生评价系统,由病人对医生匿名评价,评价结果与工资挂钩。

二是改变医生收入结构。

国家严厉打击以药养医、检查费提成,但病人明显感受到开的药方价格越来越贵、做的检查越来越多,应当有个合理的解释。

三是改善医术培养机制。

医生看病是手艺活,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

很多县级医院的医生根本没有学习机会,据我所知,学习交流会邀请的都是医术高超的专家,而真正需要学习的却因为医术不高被限制于门外。

医院应当主动建设特色专科,打造医院品牌,吸引年轻人,留住人才。

四是加强机制完善建设。

首先我认为大部分医生还是具有很高尚的品德的,医德较差的只是极少部分。

并不是和病人吵架的医生就是没有医德的,问题可能出在病人及家属身上。

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医生没有医德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机制问题,医生不过是遵守了规则和制度,但心急如焚的病患可不这么认为。

不完善改进相关机制,让机制更人性化,更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医生就只能夹在中间为难。

我回答这个问题,并没有想要诋毁我们县级医院,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群众,当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不敢去家门口的县医院检查,只能驱车百里到其他医院与别人拥挤。

还是希望家门口的医院医疗水平能够快速提升,真正的方便群众。

希望医患关系不再紧张。

医生医术高超,病人健康痊愈。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