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战败后兵将一个不跑,关羽战败后士兵为什么跑的一个不剩?
将是兵的胆,兵是将的威。
一支精锐的部队,不论它传承了多少年,首任主将的作战风格和血性,一直都是这支部队的精神灵魂。
五虎将赵云和关羽同是战败,为何赵云的兵将一个不跑,关羽的一个不剩?
这得从孙刘和曹刘的两场战役说起。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北伐战争,既襄樊战役和荆州争夺战。
守襄阳、樊城的是曹将于禁。
时值梅雨季节,才有了水淹七军擒于禁捉庞德。
关羽首战告捷,俘获了曹军数万人马。
一时间,威震华夏名声大噪。
有人说关羽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不可一世。
其实这里面有三个问题,涉及到败走麦城后,士兵为何跑的一个不剩。
一,关羽开展的襄樊之战,夺的是曹操的地盘,于禁被俘后,曹仁和徐晃联合对抗关羽。
致使关羽无奈进行了战略上的总退却,也就在这个时候,吕蒙偷袭了荆州。
关羽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敌这些虎狼之师,大本营丢了军心为之大乱。
二,两面受敌互相牵制,令关羽难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在偃城的时候,粮草不足是军中大忌,军心开始涣散。
三,关羽孤军陷入重围,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好比项羽四面楚歌。
没办法,关羽带着军兵才奔麦城而去。
将士们看不到胜利的曙光,跟着关羽到头来被俘还是好的结果,恐怕曹操拿起屠刀,性命难以为继。
这是战场实际情况,最关键的问题是刘备和诸葛亮没有进行有效的支援,使将士们感到悲哀绝望。
这是外部因素,内部问题还是出现在关羽自身。
忠义千秋一代武圣,缺乏军事理论知识,曹操的穷追猛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孙刘联盟,因关羽拒绝孙关联姻而破产。
盟友背后捅刀子,令关羽防不胜防。
以关羽为人处世的性格,他带的三军将士,也是狂傲不羁,是打胜不打败的军队。
将士们一看败局已定,还是各自逃命的要紧。
关羽的军事组织能力很有限,没有在关键时刻,有效地稳住军心这是做主帅的失误。
也就是说关羽和部将的关系,就是上下级的关系,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军兵们对关羽只是命令上的服从,纪律不是多么的严明,当关羽带着十几个亲兵败走的时候,将士们一看主帅都跑路了,我们还拼个啥命啊!一哄而散各奔前程!关羽所带的军队全部逃跑,主要问题是主帅指挥艺术缺失造成的。
也有许多人为因素在里面,作为西蜀五虎上将,勇气可嘉智慧不足。
常山赵云赵子龙,祺谷一战也是他最后一战,常胜将军的美誉也因此失败而结束,令人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遗憾。
诸葛亮的计划是让赵云摆出斜谷北攻郿城的态势,从而吸引曹魏军队的注意力。
他本人带领主力部队向岐山进攻,这招叫调虎离山之计。
哪成想张郃大破马谡的街亭,曹真率军攻打祺谷的赵云。
曹真可不是一般战士,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几次都被曹真力挫,赵云败在祺谷也不算多么的冤枉。
首先马谡丢了街亭,赵云在祺谷没有什么军事意义了。
祺谷之战赵云所带的兵力有限,一时间被曹真给打散了。
好在赵云军事经验丰富,迅速聚拢战败的军兵,从新组织抵抗曹真的进攻。
这里有三个问题,说明赵云的兵将为什么不跑的原因。
一,从赵云的性格来说,稳重老练谨慎睿智。
长坂坡之战,体现的是勇猛无敌,而祺谷之战则是勇谋兼备。
临危不乱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是大将之风,足以说明赵云所带军队的素质要比关羽的强。
二,赵云的军事才能略胜关羽一筹,表现在部队被打散的情况下,将士没有各自逃命,而是继续随同主帅作战。
说明赵云的军纪严明,部队的士气没有低落。
三,赵云的军队有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气,这也是主帅的军事个性所决定的。
赵云的组织能力非常强,能在乱军之中稳定局势,说明赵云不仅是一员悍将,也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员。
赵云的兵将不丢下主帅而逃命,是一种团结的力量,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军人的使命是战斗,为了家国利益不计个人得失。
最重要的还是赵云的人格魅力感动了他们,才有了同仇敌忾的无畏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