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人最后去哪了?这与中国有着什么关系?

2023-01-20
5 阅读

传说,苏美尔人最后的后裔是今天伊拉克南部的沼泽地阿拉伯人,近年的DNA测试发现,即使这些沼泽地阿拉伯人确实是苏美尔后裔,那他们也已经完全被周边的阿拉伯人同化了。

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是今人人为区分的族群,两河先民不一定认识得到其区别。

“苏美尔与阿卡德“最常见的情况是作为统一君主的头衔。

在阿卡德王朝开始,苏美尔语普遍作为两个族群的宗教、高级语言;阿卡德语普遍作为两个民族的通俗语言,因此不能简单认为苏美尔文明在此时消失了。

巴比伦和亚述的建造者们都会苏美尔语,甚至到青铜时代晚期苏美尔语也依然存在;二者是一起随着泥板被淘汰而灭亡的。

在当年而言,苏美尔人和中国人没有直接关系。

虽然苏美尔人是黑头发的,但世界上黑头发的不止中国一家。

通过检测苏美尔人墓穴中的颅骨证实苏美尔人扁长的头颅是亚美尼亚和地中海种族两者的混合体,且后者占主体地位。

在已发现的苏美尔人的石碑上有描述他们身体特征的铭文,但大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

,这对我们研究苏美尔人的来源问题没有太多帮助。

大而多肉的鼻子,巨大的眼睛,粗壮的脖子以及扁平的后脑勺,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苏美尔人的典型特征。

同样,在闪米特地区的马里(Mari)地处今天的叙利亚)发现的标有真正闪米特人名字的个人雕像上也有上述特征。

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一支讲塞姆语的民族,即阿卡德人,在两河流域南部诸城邦争夺霸权的长期混战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统一各个城邦,立统一帝国,阿卡德语也随之代替苏美尔语成为主要交际工具,而苏美尔语降到次要地位。

公元前3000年代末,苏美尔人重新主宰巴比伦尼亚,迎来了“苏美尔复兴”,即乌尔第三王朝。

公元前18世纪,阿摩利人在历史的大动荡和大演变中成为整个两河流域地区的主宰,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即汉穆拉比帝国,亦称古巴比伦帝国。

之后,伽喜特人从伊朗高原西下,入主巴比伦尼亚,从而开始了包括赫梯人、胡里特人、亚述人以及埃及人在内的近东各大民族为争夺古代叙利亚地区而展开混战的时期。

进入公元前1000年代后,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人开始主宰两河,楔形文字文明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

随着亚述帝国的灭亡,以楔形文字和塞姆语为标志的巴比伦一亚述文明开始衰落。

迦勒底王朝被古波斯的阿黑门尼德王朝灭亡后,楔形文字文明的主要载体在民族的相互征服和同化中逐步泯灭,最后从历史舞台上完全销声匿迹。

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发展史,一个高度发达、延续时间如此之长、涉及民族如此之多、包括的地域如此之广、对人类总体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甚至一直产生深远影响的古代文明——楔形文字文明,也随之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必须注意的是,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都是后人对这些人群的称呼,他们自己不是这么自称的。

“苏美尔”一词是阿卡德人给他们起的名字,苏美尔人自称“黑头人”。

那个时代国家概念刚刚形成,不能指望有成规模的外交关系,也不能指望有正式的自称——甚至不会有自称,因为必须有一个外交意义上的他者才会让人想出自称的概念,比如明朝政府对外藩直接称自己是天朝,像清朝被轰开国门才想起来做国旗一样。

传说,苏美尔人最后的后裔是伊拉克南部的沼泽地阿拉伯人,近年的DNA测试发现,即使这些沼泽地阿拉伯人确实是苏美尔后裔,那他们也已经完全被周边的阿拉伯人同化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