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2022-08-13
2 阅读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蒋介石的王牌宠将,黄埔系少壮派的首脑陈诚,在幸运天使的眷顾下、蒋介石的一路庇护下,陈诚官拜国民党军政部长,陆军一级上将。

然而他的幸运并未让他在战场上有太大的建树。

纵观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除了在北伐和抗战中有所成就外,在解放战争中可谓败绩连连。

讲到这里肯定就会有人疑问了,陈诚在战场上的表现如此不堪,蒋介石为什么还会对他宠爱有加?

在兵败辽沈之后,为何还会对他委以重任?

陈诚究竟的幸运来自何处?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问答。

为什么说陈诚是被幸运天使眷顾的人?

1.与蒋介石操场偶遇,令蒋印象深刻这是1925年极其平常的一天,蒋介石来黄埔军校的操场上巡视,偶然间,他发现操场上有个年轻人正在锻炼,他走过去,发现地上放着一本《三民主义》,上面全是标记和注解,显然读得很认真。

那个小个子青年看到蒋介石后,快步跑来行礼。

蒋介石随口问道:“书上的注解都是你写的吗?

”“报告校长,是的。

”“嗯,很好。

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校长,我叫陈诚。

”陈诚铿锵有力的回答令蒋介石很满意,之后,他又向陈诚提了几个和三民主义有关的问题,陈诚都出口成章,应答如流。

蒋介石感到很欣慰。

最后,蒋介石拍着陈诚的肩膀说:“不错,不错,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你继续努力吧!”原来,这天陈诚跟邓演达外出归来,眼瞅天将要亮,他睡意全无,就拿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阅读。

随后又来到操场,开始微微亮,就放下书本练习单杠,没想到,居然在这里遇到了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

这次偶遇,本是平常生活中很小的一段插曲,但陈诚的刻苦努力却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知道陈诚是浙江青田人时,蒋介石对这个小老乡更是区别看待。

不过,在人才济济的黄埔军校,想要凭此来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达到晋升是远远不够的,在这大革命的洪流中,想要脱颖而出,必须建立实打实的功勋。

2.东征战役,再次得蒋介石的赞赏1925年农历新年,黄埔军校炮兵营成立,陈诚被任命为第1连连长。

2月,他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

2月15日拂晓,淡水城之战打响,蒋介石亲赴炮兵阵地督战。

陈诚指挥的炮兵连攻击有力,摧毁淡水城城墙多处,攻城敢死队趁机攻入,教导第1团、第2团随即从缺口发起冲击,于早晨7时拿下陈炯明3000人驻守的淡水城。

此战,陈诚所领导的炮兵1连表现出色,其本人和炮兵连均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3月12日,至关重要的棉湖战役打响。

何应钦的简单第1图案以千余之兵力,与陈炯明的林虎部2万敌军苦战。

林虎部从侧翼偷袭,步步紧逼,东征部队节节败退,形势万分危急。

陈诚指挥炮兵连迅速占领一处高地,架起火炮向对面山地敌军集中猛轰。

然而敌军据点远在4000米开外,不易瞄准,直到炮膛发热,撞针发软,炮兵连仍没能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炮手们纷纷报告,撞针失灵,不能继续炮击,陈诚只能下令停止炮击。

炮火一停,敌人的攻势更加凌厉,在前指督战的蒋介石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和部下驱车感到炮兵这么好,怒吼道:“你的几门山炮都哑了吗?

你是炮兵连长,想办法把炮给我架起来!”陈诚顾不上右臂的伤势,咬牙走上炮台,亲自瞄准对面的敌军,他知道已经发软的撞针很有可能不响,甚至会炸膛丢命,因此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轰!”一声巨响,陈诚准确命中敌军目标,炮兵们顿时欢呼雀跃。

陈诚倍受鼓舞,又连轰三炮,每炮皆中,打得敌军连连后退。

全连官兵见状,无不精神抖擞,对着敌军开炮,用猛烈的炮火阻止敌军进攻。

回到指挥所的蒋介石从望远镜里看到敌军被击退,落荒而逃,高兴地对底下的人说:“这个陈诚不错,打得准!打得狠,是个值得培养的料。

”陈诚再一次得到蒋介石的赏识。

同年10月,第二次东征打到惠州城下。

惠州是陈炯明的老巢。

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战役中,陈诚眼看先锋部队接近城垛时,受到侧翼敌人的猛烈阻击,伤亡惨重。

便亲率山炮1连,推进到北城门外距城楼400米处,直接对敌炮击。

将敌侧防守机枪火力点全部摧毁,成功打开攻城通道,掩护登城部队攻克惠州,再立战功,获赏银500元,同时被提升为炮兵营第2营营长。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成立,在广州誓师北伐。

陈诚调入第21师严重部,任第63团团长。

北伐开始后,21师归位东路军序列,在何应钦、白崇禧的领导下,随东路军挺进浙江作战。

1927年1月,21师抵达浙江衡州,担任中路作战任务,在龙游、兰溪一带,与直系军阀孙传芳部展开激战。

在桐庐战役中,陈成率第63团在桐庐西北浪石埠过江,与敌第三师背水苦战数日,伤亡惨重。

陈诚身为首长,在战斗打到最艰难的时候,亲赴一线和官兵一起血战,并亲自率领敢死队深夜突袭敌军司令部。

敌人不明情况,慌忙逃走。

全师乘胜追击,迅速占领杭州,浙江乃定。

陈诚因功升任第21师少将副师长兼63团团长。

然而,就在眼瞅革命将要胜利之时,蒋介石却悍然发动的震惊国人的4.12反革命政变。

面对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陈诚一度陷入迷茫,他来到师长严重的官邸打听他对时局的看法。

严重却心灰意冷地说:“我要解甲归田,你自己看着办吧。

”陈诚几经思考,觉得蒋介石大权在握,且为能人破格提拔,对自己更是委以重任,认为蒋介石有“登龙之术”,有朝一日定是人中龙凤,遂决心追随蒋介石。

因此,当蒋介石召见陈诚时,陈诚表示:“要与钧座同进退,誓死拥护蒋介石的英明决策!”与此同时,对蒋介石失望的邓演达选择出国深造,严重也辞官而去。

严重临行前,向蒋介石推荐陈诚任师长一职,蒋介石随即任命陈诚为21师师长。

自北伐一年多时间以来,陈诚完成了营、团、师三级连跳。

这是黄埔系其他人望尘莫及的。

在三、四年时间里,陈诚从一个黄埔军校的普通教育副官升任师长,除去蒋介石的信任之外,更得益于邓演达和严重的提拔与关照,他对二人的提携之情没齿难忘。

抗战之前,严重隐居山林,过上了田园生活,陈诚曾多次前去看望,并常命部下送去食品、茶叶、烟丝等生活用品。

邓演达3.与何应钦结怨,建立土木系,深受蒋介石恩宠正当陈诚登上师长宝座准备大显身手之时,蒋介石却轰然倒台,陈诚一下子没了靠山。

1927年9月,何应钦、白崇禧指挥北伐军与孙传芳部在龙潭展开激战,战斗中陈诚胃病发作,只好坐在担架上指挥作战。

由于指挥有方,又勇于担责,战斗里多次转危为安,理应受到嘉奖升迁,没想到龙潭战役结束后,有人向何应钦举报,说陈诚坐在担架上指挥有辱北伐军军威,21师副师长孙常钧以及王敬久等人也集团向陈诚发难。

王敬久与部下10月,陈诚被何应钦免职。

对此,陈诚极不服气,认为自己抱病上阵,打了胜仗,无功也就罢了。

反而被免去职务,显然,何应钦是在借机铲除异己,并对手下抱怨说:“蒋先生下野,也是被何应钦联络白崇禧的桂军排挤走的,他们看不上浙籍军人,”从此,陈诚与何应钦积怨尤深。

何应钦当时严重仍担任南京军委会军政厅厅长,随即为其斡旋,向何应钦解释误会,并保荐陈诚任军政厅副厅长。

但陈诚与何应钦的关系已然到了不可调解的地步,很少去南京,绝大多数时间待在上海、苏州“养病”。

1928年年初,蒋介石官复原职,不久陈诚就被任命为总司令部中将警备司令兼炮兵指挥官,下辖警卫第1、2、3团,宪兵第1、2团,炮兵第1、2团,这样,陈诚部下的实力比一个军还要强悍。

同年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蒋介石从明面上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但为削弱白崇禧、李宗仁、以及冯玉祥、阎锡山等新军阀势力,蒋介石开始“编遣”全国军队。

何应钦任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央编遣区主任,要求各集团军奉还大政,听中央调遣,同时要求撤销警备司令部。

为响应蒋介石的新政,陈诚率先做出表率,将万元结余上交、这对当时贪污盛行的旧军阀来说实属罕见。

蒋介石对此极为赞赏。

张学良不久,蒋介石将投诚过来的陈诚旧部编为4个团,加上原南京警备司令部所辖的三个警卫团,编为11师。

初步拟定陈诚为师长。

不料,何应钦却以陈诚资历尚浅为由,坚持任命曹万顺为师长,陈诚为副师长。

陈诚几度受到何应钦的排挤,一怒之下再赴上海“养病”。

为此,蒋介石特意派人到上海请回陈诚,当面与陈诚交底,说明其中利害,即以陈控制11师师长曹万顺,然后取而代之。

副师长只是过渡。

重要的是蒋介石有意栽培陈诚,用以制约羽翼丰满的何应钦。

他对陈诚说:“我不止一次地和你说过,只要你努力干,你的前途我会逐步安排的。

”经蒋介石一番点拨,陈诚豁然开朗,当即说道:“蒙钧座知遇,辞修有生之年,尽是报德之时!”随后,陈诚任第11师副师长。

由于11师大部分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中军官基本是陈诚的熟人,如师参谋长罗卓英、旅长林蔚是陈诚保定军校的同学,旅团级军官如肖乾、关麟征与陈诚有师生之谊。

陈诚走马上任11师初始,就开始整顿军纪,严禁嫖娼、赌博,以期改变旧军队风气。

师长曹万顺自知非嫡系难以得到重用,自己不过是走马观花罢了,因此所作所为从不过问。

1929年春,曹万顺被调入新编第1师任师长,陈诚如愿以偿当上11师师长,登上师长宝座之后,陈诚随即大刀阔斧整肃,将曹万顺旧部官员全部换为自己的心腹。

曹万顺陈诚公开提出的用人标准为:“不贪财、不怕死、会带兵、能打仗,无不良嗜好,服从命令。

”在此后的蒋桂战争、对唐生智的战争,以及日后同阎锡山、冯玉祥的中原大战中,所向披靡,为蒋介石立下汗马功劳。

中原大战之后,陈诚因战功显赫,晋升为第18军军长,仍兼任第11师师长。

年仅32岁的陈诚,终于得以与顾祝同、蒋鼎文等人平起平坐,成为后起少壮派军人领袖,以“童子军”相称。

当时的第18军只是一个空架子,仅有11师一个师,后来陈诚相继收编了钱大钧的教导第3师,改编为第18军第14师,又将武汉要塞攻城营和工兵营改编为一个攻城旅。

这样,18军下辖两师一旅,成了名副其实的18军。

在此之后,陈诚又以各种借口和手段收编杂牌部队,扩充实力,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第18军巨人扩充为6个师的庞然大物。

陈诚治军效仿邓演达、严重,标榜“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意见公开,注重部队军事训练,每战敢打敢拼,唯蒋介石马首是瞻,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嫡系。

”为此,人们将陈诚系称为“土木系”。

“土者”,“十一”也,“木者”“十八”也,第11师和第18军,为陈诚军事集团日后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4.与蒋介石干女儿结婚,从此与蒋介石绑定1932年1月,由蒋介石和宋美龄主婚,陈诚和谭祥在上海结婚。

谭祥的父亲去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长谭延闿,谭延闿任行政院长时,和蒋介石私交甚好,是宋美龄的干哥哥,宋美龄对他极其敬重,当初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时,宋美龄就说过:“非谭延闿做媒我不嫁。

”谭延闿因此经常到蒋介石的官邸漫谈,每次去必携带三女儿谭祥。

谭祥美丽大方,又和宋美龄在美国有同窗之谊。

加上谭祥嘴甜会哄人,蒋介石夫妇对其喜爱有加,便认了干女儿。

陈诚与谭祥谭延闿去世后,谭祥更是经常出入蒋介石的府邸,称蒋介石为爸爸,称宋美龄为妈妈,蒋介石夫妇也对她视为己出,十分的疼爱,便决定在年轻的将领中为干女儿寻得“乘龙快婿”。

当时,胡宗南和陈诚在黄埔系将领中都十分的有威望,两人皆是蒋介石夫妇考虑的对象。

而且胡宗南比陈诚年轻,是蒋介石夫妇首选的目标。

但是出于政治考量,蒋介石夫妇最终选择了陈诚,因为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优秀毕业生,是“天子门生”,对蒋介石唯命是从,没有任何二心。

而陈诚在此前和邓演达、严重来往密切,蒋介石便决定用这桩婚姻来笼络陈诚。

胡宗南有负蒋介石的宠信,战场上败绩连连成为翁婿关系后,蒋介石对陈诚更加的宠爱,然而陈诚却有负蒋介石的栽培,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1932年2月,蒋介石集结50万人马,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陈诚奉命担任中路军总指挥。

由于第18军下辖6个师,过于庞大,指挥不便,便向蒋介石提出划分两个师,组建第五军,由罗卓英担任军长,下辖52、59两个师,被蒋介石采纳。

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结果罗卓英的指挥系统尚未搭建完毕,两师便已前进在黄陂的险峻山路上,而且相互游离,加上大幕弥漫,难以辨别方向,被埋伏在此的红军一举歼灭,师长李明自杀陈时骥被活捉。

陈诚得知第五军全军覆没,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他得知空军传来的情报,红军正在向广昌进发时,情急之下做出错误判断,立即指挥第18军追击,而第11师最先到达黄陂附近的草台岗,结果被等候多时的红军包围,其大部分被歼灭,仅有小部分兵力突围逃生,师长肖乾负伤。

陈诚听到自己的家底11师险些被全歼,心痛得几乎晕倒。

顾祝同第五军和第11师被歼,是第四次“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陈诚也因此在各方面受到围攻。

何应钦大骂他是饭桶,指责其指挥不力,骄兵必败,逼蒋介石严处。

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直接电告蒋介石,建议撤销陈诚的所有职务。

顾祝同,杨永泰也趁机向陈诚发难。

蒋介石为避免内部分崩离析,只能给陈诚官降一级,记大过一次的处分。

淞沪血战,痛失上海1937年8月15日,正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的陈诚突然收到蒋介石的急电,要他立即赴南京参加作战会议。

陈诚放下电话,立即动身,当日便抵达南京,当他要向蒋介石汇报军官团的训练情况时,蒋介石摆摆手说;\"上海情况紧急,给你两天时间,对淞沪战事进行考察,拟定一个战斗序列,以便统帅指挥作战。

原来,两天前,日寇对上海发动进攻,淞沪战役爆发,蒋介石紧急召见陈诚,就是要委以重任。

陈诚丝毫不敢懈怠,即刻奔赴上海,了解上海战场情况后,随即返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

由于上海属于第三战区,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15集团军总司令,并增调部队前往淞沪参战。

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司令官。

陈诚抵达上海时,日军已经由狮子林、石洞口、川沙口附近强行登陆,正向宝山、罗店、浏河一线进犯、陈诚与朱绍良、张发奎兵分三路,分左中右阻击敌人,但日军不断增援。

9月中旬,中国军队已退守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口一线,转入防守。

而日军增援部队已达20万,火力异常凶猛,中国军队被迫陆续撤退。

11月初,日军在强大炮火配合下从杭州湾登陆,蒋介石打电话询问如何处置,陈诚提出要调整战线,但为时已晚,日军迅速分路直指松江,对淞沪守军实行迂回包抄。

蒋介石命令陈诚再坚守三日,结果淞沪守军完全陷于腹背受敌的状态。

8日晚,第三战区司令部下令撤退,11日上海沦陷。

淞沪战役历时三个月之久,使日军主力转移到了东战场,避免了日军由平津南下,出洛阳以塞潼关之口,趋武汉以断国民党军队后路的危局。

陈诚本人在历时三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期间,每晚都是和衣而睡,每天最多休息三个小时,头发长得像山里的野人。

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

淞沪会战,陈诚功不可没。

激战武汉武汉是中国内地水陆交通枢纽,在南京沦陷之前,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但党政军要员、在野各党派以及社会名流多数在武汉,武汉因此成为了抗战的临时军政中心,也成为了日军重点进攻的目标。

1938年1月,陈诚出任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官,参加武汉保卫战的指挥工作。

此时,日军已先后攻占徐州、开封、安庆等地,以35万兵力兵分五路向西入侵,日本海军同时由江而上,直逼武汉。

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

陈诚的第九战区与李宗仁的第五战区联合作战,组织四个作战兵团共30个师包围武汉。

在九宫山、幕埠山、大别山等地区构筑阵地,根据蒋介石“战而不失”指导方针,以消耗战术阻击敌人。

在瑞昌、武宁、田家镇、万家岭、大沽等地,先后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经过四个月的节节阻击抵抗后,同年10月日军侵占信阳、大冶、鄂城、黄陂等地后,陈诚奉命按照原计划撤出武汉。

武汉沦陷后,陈诚远赴重庆担任政治部长之职,在此期间他行驶参谋长之职,到前线指挥、督战。

权力达顶峰,仍不能阻挡辽沈战役的失败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蒋介石撤销原军事委员会以及所属的军令部、军政部以及何应钦的陆军总司令部,成立国防部,将军政大权集中到国防部。

各方势力经过博弈,最后由白崇禧担任国防部长,陈诚任总参谋长。

按照职务分配来看,国防部领导参谋总长,但蒋介石将白崇禧放在国防部长的位子上架空,而陈诚掌握国防部大权,上对蒋介石负责,下直接领导海、陆、空三军以及四个联勤总司令。

白崇禧其中除了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外,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总司令周至柔、联勤总司令郭杄均为陈诚的亲信,在国防部参谋本部形成了强大的“土木系”势力。

此时的陈诚权力达到顶峰,是国民党实打实的二号人物。

权势熏天容易使人陶醉,也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陈诚在北平中外记者会上公然宣称:“国防部组织健全,国军各部均为美系装备,火力强大,与共军一决雌雄,三到五个月便可一同中国。

”顾祝同7月,全面内战爆发,仅过去一年,国民党部队队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全部以失败告终,被解放军歼灭110万余人,解放军总数增加了70多万人。

战场上节节败退,让陈诚成为了众矢之的。

白崇禧骂他刚愎自用,指挥无能,李宗仁说他“张扬跋扈”,撤掉陈诚的呼声愈演愈烈。

李宗仁蒋介石担心不处分陈诚难以服众,只好免去陈诚参谋总长的职务,同时撤换、处分了大批军事将领。

1947年8月末,东北战场形势危急,蒋介石为挽回局面,委任陈诚为东北行辕主任,接替熊式辉。

陈诚在遭遇重创后,不免有些沮丧,但也急切希望用一场胜利来挽回个人名誉、因此,在接到任命后,认为只要重整军纪,提振士气,协同作战,便能挽回东北之危局。

陈诚上任沈阳后,便大刀阔斧地整编部队,全部换上了自己的亲信,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陈诚大举扩充军队,使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队恢复到10个军,50多万人,也使陈诚军事集团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但他完全忽略了重点,那就是国民党此时的士气早已同北伐时期截然相反,他们面对的不是朝不虑兮的日军,而是纪律严明,团结向上的人民解放军。

在解放军猛烈攻势下,陈诚损兵折将,士气大伤。

为了争取主动,陈诚调集包括新5、新6军在内的40万人在沈阳西北的辽河、柳河一带,向解放军发起攻击,但都惨败而归。

公主屯一战,号称国民党军精锐的新5军全军覆没,军长陈林达被俘。

新5军全军覆灭,长春、沈阳、四平、锦州孤立待援,陈诚坐卧不安,旧疾复发,只好在床上指挥作战,“决心死在沈阳”。

新5军被全歼,令蒋介石震惊不已。

1948年1月8日,辽河的枪声还在作响,蒋介石便携带国防部作战次长刘斐、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由南京直飞沈阳。

陈诚以及东北行辕副主任罗卓英早已在机场等候,蒋介石一下飞机,陈诚、罗卓英便率先向蒋介石汇报。

将责任全部推给第9兵团廖耀湘与新6军军长李涛身上,说他们拒不执行总部命令,不出兵增援,导致新5军被全歼。

蒋介石听后,恼羞成怒,随即宣布召开师长以上高级将领会议,追究责任。

第二天,会议召开,蒋介石一入座,便严厉指责廖耀湘、李涛,并宣布对二人予以严惩,以做警示。

没想到,廖耀湘、李涛二人不服追责,当即抗辩。

廖耀湘说:“报告委员长,我们没有接到支援新5军的命令。

”李涛也随即附和他没有接到增援命令。

廖耀湘廖耀湘与李涛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蒋介石哑口无言。

蒋介石回头望了望陈诚,陈诚说:“我不熟完毕后,由罗卓英下达的作战命令。

”罗卓英是陈诚的心腹,自然要替陈诚背责,他吞吞吐吐地说:“我是打电话告知廖司令和李军长的。

”“我没有接到你的电话。

”廖耀湘和李涛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指挥作战为什么不下达书面作战命令?

”蒋介石再次望向陈诚。

陈诚只好怯懦地说是总部参谋业务上的疏忽。

罗卓英陈诚如此回答,令会议一度陷入僵局,也使蒋介石的问责彻查难以收场,在一片尴尬的气氛中,陈诚只好站起来,无可奈何地说:“新5军北歼,是我指挥无方所致,与众将领无关,请委员长按党纪国法严办我,以儆效尤。

”蒋介石见陈诚隐瞒了实情,心里虽然生气,但因为不愿意惩罚这我嫡系心腹,只好说:“现在撤掉总司令,会影响全军士气,待战争结束后,在做追责。

”陈诚指挥不力打了败仗,又在众将领面前颜面尽失,心情无比失落。

尤其感到东北前途暗淡,自己也无法脱身。

回到官邸后与妻子谭祥抱头痛哭,称自己恐怕要命丧于此了。

事实上,凭着陈诚夫妇和蒋介石夫妇的亲密关系,他们无论如何是走不到这一步的。

由于谭祥是宋美龄的干女儿,宋美龄又是二人的媒人,于是陈诚走起了“夫人路线”,让谭祥回“娘家”,向宋美龄求情。

经过谭祥一番诉苦,宋美龄自然心疼女儿,就对蒋介石说:“辞修已经病得无法起床,怎能应付得了东北的复杂局面,还是另寻他人指挥把。

”蒋介石本就没打算让陈诚久待于东北,如今夫人求情,便顺水推舟,派卫立煌到东北接替陈诚指挥。

2月5日,陈诚在入主东北5个月后,灰头土脸地告别了这片给他带来难忘经历的黑土地,登机返回南京。

东北之行一败涂地,使原本因连吃败仗成为众矢之的的陈诚处境愈发艰难,国民党内部对陈诚的不满达到了顶峰,甚至有“国大代表,要求杀陈诚以谢国人”。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只好将陈诚全家老小送至台湾,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陈诚却将台湾的经济搞得有声有色。

最后总结,蒋介石为何如此信任陈诚1.无比忠诚:陈诚对蒋介石的忠心无人能及,何应钦、陈诚都曾为蒋介石的亲信,但何应钦在西安事变时有二心和造反之举,在此之后蒋介石便更加辅佐陈诚用以对抗何应钦。

而同样的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陈诚是在一起的,在得知张学良兵谏之后,陈诚便喊出要杀委员长,先杀我陈诚的口号,足见陈诚对蒋介石的忠心。

2.黄埔系:蒋介石用人的两大原则,黄埔系、老乡系,陈诚是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和蒋介石又是同乡,因此自然得到蒋介石的恩宠。

3.与谭祥结为夫妻:蒋介石与谭祥的父亲谭延闿私交甚好,而宋美龄又是谭延闿的干妹妹,陈诚娶谭祥为妻,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剪不断,理换乱。

综上所述,即便陈诚在战场上没有多大的建树,但蒋介石仍将其视为嫡系中的嫡系。

诚如蒋介石所言:“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