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宝钗不用“金蝉脱壳”,而是直接面对,会遭遇危险吗?
不会。
封建社会里,长幼尊卑,等级秩序,那是烙在骨子里的东西。
有些事情,不要说去做,就连想一下,恐怕也是不敢的。
比如宝玉,常被视作有叛逆思想的人。
贾政的暴打,王夫人的撵人,给他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读者为此忿忿,视之如仇。
而宝玉本人呢,从头至尾,却从未见他有过哪怕一点点的怨恨之意。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种基本的设定,就连宝玉也不能免的。
小红一个丫鬟,若是胆敢对主子小姐动手,以奴犯主、以下犯上,其严重程度,堪比臣子的谋逆了。
一人做事一人当?
那是现代社会。
作为一个奴才,真敢这么做的话,不仅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一家子都要受她连累的。
不禁想起《甄嬛传》中淳贵人的遇害。
华妃敢于杀人,是因为对方只是一个贵人而已。
假如对方的身份尊崇,比如皇帝,借她十个胆子,看她敢不敢动手?
那可是谋逆啊!想想那些谋逆之人的下场吧。
假如出现类似的恶性事件,自是手段严酷,具有足够的震慑力。
封建社会的长幼尊卑、等级秩序,靠的可不只是思想的教化。
在谍战剧中,一旦身份暴露,那就是死,没准儿还会连累自己人。
在这种情况下,杀人灭口是合理的应对方式。
假如小红已是犯下了重罪,那么拼死一搏,倒也罢了。
实际上,就算事发,顶多也就是打一顿、撵出去罢了。
哪里就怕成这样,以致铤而走险、累及家人呢?
一些宫斗剧的套路,有不少是出于编剧的想象。
那样的桥段,固然好看抓人,但未必有多少现实的基础。
只是大家看得多了,几乎就形成自动思维了。
我们从书里看到的是:鸳鸯撞破司棋之事(这比小红的事情可严重多了),那两位也没有趁着夜黑风高,去杀人灭口。
不少读者,很为鸳鸯捏了一把汗。
实际上,他俩怕得要死。
司棋此人,平时瞧着挺彪悍的,居然给吓病了,还得鸳鸯过来赌咒发誓、安慰一番。
虽然小红意识到可能被黛玉听去了,有些担心,但也没有影响到稍后她在凤姐面前的优秀表现。
可见,刚才的事情,对她的状态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要么是这件事儿本来就不甚大,要么就是小红的心理素质超强。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会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见第27回)宝钗前脚刚走,文官、香菱、司棋、侍书等人就上亭子来了。
正说着话,只见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叫。
此处四通八达,各个方向都有可能来人;而在附近的山坡上,也能瞧见这里。
无论如何,滴翠亭都不是适合动手的地方。
司棋那儿,还有一个男人,却连个丫鬟也不敢动手;而小红呢,大白天的、人来人往的,居然胆敢对主子动手?
退一步讲,就算小红吃了熊心豹胆,那也得有点脑子啊!至于“人急造反”,一些读者可能把“造反”一词想得太过严重了。
平儿道:“只听各处大小人儿都作起反来了,一处不了又一处,叫我不知管那一处的是。
”袭人道:“我只说我们这里反了,原来还有几处。
”(见第59回)。
这里,所谓的“反”了,并没有指向严重的罪行,只是不服管束而已。
“作反”和“造反”,是类似的意思。
什么叫做奴才“造反”?
其实标准是很低的。
想要“达标”,并非难事。
比如春燕娘的行为,就算是“反”了。
假如被人撞破,羞恼之下,小红不服管束,倒是有可能的。
在封建社会中,对奴才的约束是相当严厉的。
只是不听话、不服管束,便能称得上“造反”了。
一个奴才,因为这等小事,都有可能招致惩罚(如打板子,撵出去)。
这与前面所说的谋逆/犯上,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其惩罚的严厉程度,亦不在一个档次上。
顺便说一句,这种事情,宝钗可能觉得“没趣”。
换作是王善保家的之流,恐怕会觉得很“有趣”吧。
她们自然不会想着避开,直接抓了现行便是。
就算不能邀功请赏,也可满足她们的某种心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