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铁帽子亲王的世子袭爵为亲王后,其它的儿子们怎么办?

2023-01-27
99 阅读

我是阿亮,我来回答清朝的爵位制度大体上参照了明朝的制式,但又吸取了明朝“全国养朱”的教训而做了改良。

清朝宗室爵位的继承规则,除了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之外,其他都沿袭降等承爵与考封制度。

清朝非铁帽子王的爵位,往往每传承一代就降低一等,直到爵位消失,变成闲散宗室。

通常,继承父亲爵位的都是家里的嫡长,但其他的儿子自然也不能白落下什么都没有,也是会封爵的,但与明朝不同,清代非嫡长的子嗣要封爵,需要经过考试,而且爵位很低。

清朝时期,能够世袭罔替的只有十二支铁帽子王。

  这十二支爵位,不需要降等承袭,代代传承,爵位不会降低,这十二支当中,有八支是因为在清朝建立的时候立下大功的宗亲,四位是恩封。

如果不是铁帽子王,清代寻常的爵位继承,就采取降等承爵,也就是爵位每传承一代,就自动降低一等,直到变成闲散宗室为止。

  比如亲王的继承人是郡王,郡王再传一代就是贝勒,以此类推。

  通常情况下清代的爵位都是降等承爵,不过偶尔也有例外,如果其有功劳,作为亲王的儿子本该是郡王,但凭借功勋也会被升格为亲王,但这属于恩封,并非破例继承。

嫡长袭爵,旁支考封  明朝的爵位继承的时候,勋爵的子孙人人有份,可清代却不同,包括铁帽子王在内,爵位仅仅传给家里的嫡长或者其他单一子嗣,而其他的孩子,没有直接袭爵的资格。

  不过,毕竟都是皇室宗亲成员,也还是有机会的,那就要通过考封封爵。

  当然,从镇国公开始,庶出子嗣没有参加考封的资格。

  所谓考封,就是通过考试来获得爵位,清朝考封的内容主要就是翻译、骑射与步射这三项,通过了就会获得爵位,没通过那就只能做个闲散宗室,哪怕是亲王的儿子。

  因为对于爵位承袭制度的严格规定,使得清朝将宗室当中拥有爵位、尤其是高等爵位的人固定在一个很低的比例当中,这使得清代的宗室,没有像明朝那般成为巨大的累赘。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