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回家成村姑,返城变女神”这一现象?
村里的秋月妹妹在广州打工,她的弟弟在广州学美发,过年回家之前,她特意到弟弟店里打算做个头型,她都22岁了,父母让她回家相对象。
弟弟让她等一等他正在给一个女孩染头发,听说姐姐要去,他特意把染发剂多调了一些。
准备用剩下的给染发剂给姐姐染头发。
那会儿城市里面刚开始流行染黄头发不久。
思想比较前卫比较潮的男生女生会去染色,大部分人都还是黑色原生态为主。
当时另外一个学徒给一个客户染发剩下了一些,就问秋香弟弟要不要。
弟弟怕自己剩的那点儿不够用,就让同事倒在他的小碗里。
店里生意忙得差不多了,大伙儿都去吃饭了 ,弟弟赶紧趁没有客户的时候给姐姐染发。
他怕老板来了发现被骂,慌慌张张的就给姐姐染上了,同事剩下的染发剂和自己碗里剩下来的,她没有调匀。
她姐姐的头发染出来有色差。
洗了过后有黄得泛红有的黄的。
但是想着没花钱,挺好的了!那会儿大家冬天都穿棉鞋或者球鞋回家,秋香染了头发,她觉得自己要打扮一下才行,怎么地也得穿双皮鞋才配她的头发。
她买了一件紫色的过膝羽绒服,一条打底裤,一双高跟浅口皮鞋。
这一穿,多拉风啊!她在镜子跟前转了几圈。
虽然觉得羽绒服贵,但还是咬牙买了。
为了表示自己进过城,还买了粉饼和口红。
她把新衣服新鞋子放进行李箱里舍不得穿,回家后她妈妈就迫不及待告诉媒婆女儿回来了。
相亲的日子定在腊月二十二那天,那天正好赶集。
秋香认认真真打扮了一番,还画了眉毛,涂了口红和腮红,腮红是用口红抹上去的。
不化妆的秋香其实很美,有种纯净的美,淡淡的泥土芳香,很是耐看。
打扮一下应该更美的。
男孩也是在外地打工的,他在上海一家大酒店做厨师。
媒婆给她说秋香人美心善,高挑标志,他是很是期待的。
男孩在街口来回独步,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的。
他期待佳人的出现让他怦然心动。
上午10点钟,她来了,她来了,她穿着高跟鞋摇摇晃晃地来了。
男孩问媒婆,你确定那是秋香吗?紫色的羽绒服,黄得发红的头发,鞋口上红色的流苏随着她的脚步摆动着。
估计是很少穿高跟鞋的缘故,走起路来活脱脱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可是她1米65的身高配上高跟鞋,又活脱脱像个受伤的火烈鸟。
男孩不忍直视。
心想这是哪个城乡结合部的外围女。
简单寒暄几句,男孩借故接电话,说有事要忙,赶紧落荒而逃了!秋香对男孩很满意,高大清秀,又有男人味儿。
媒婆表示会再帮她约的。
秋香再打电话问,媒婆回复男孩有事回上海了!秋香有些失落。
腊月二十五,又一次赶集,媒婆给秋香介绍了一个贴瓷砖的师傅,秋霞觉得又不是大城市打工回来的。
就穿上她的碎花小棉袄,牛仔裤和球鞋,扎了一个高高的马尾,素面朝天的去了。
在街口正和贴瓷砖的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忽然发现右面一个身影很熟悉。
她定睛一看,是二十二那天相亲的那个男孩,正和一个披肩发女孩聊她得正欢。
秋香顿时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她不知道自己败在哪里?
论身高论长相自己都在那个女孩儿之上,那女孩儿最多1米55,除了笑起来有点可爱,牙齿洁白整齐,别无其它了,可是偏偏男孩选择了她,最后把她带到上海打工去了。
如今小夫妻在上海自己经营饭店。
秋香的姑姑是卖服装的,秋香打扮一番去见姑姑,她想问姑姑自己输在哪里,刚到服装店门口,姑姑看到秋香的样子惊呆了!口红涂得跟吃了猪血一样,脸上的腮红跟猴子屁股似的,眉毛画得像两条黑漆漆的毛毛虫……问她谁给你的勇气变成这个样子的。
姑姑火冒三丈,拉着她去隔壁小姐妹的理发店,要她染成黑色。
随后给她洗了个脸,抹上润肤霜,涂上浅浅的橘色系口红。
一番折腾下来。
一个素净淡雅的秋香出炉了!她自己也觉得,这样的秋香更美。
这事儿被村里的姑娘们当成了一个反面教材。
因为看到她的打扮,人家都以为她不正经,不是好女孩儿,其实秋香挺本分的。
至于题主问的:怎么看待“回家成村姑,回城变女神”的现象。
我总结了几点:1:农村人都是很朴素的,各个地方有自己的穿衣风格,对于这一点城市的包容性更强一些。
农村很多地方烧煤烧柴火,好的衣服也不敢在家穿,还有就是得顾忌一下村口那群二大爷二大妈的目光,太标新立异容易引起非议。
2: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是泥巴路,有些家庭车可以直接开到自家院子里,还有很多人下车以后一路泥泞。
所以雪地靴,鸡婆鞋,雨鞋就成了标配。
3:烧柴火的厨房时不时会掉下来点烟灰,稍不注意就会弄成大花脸,所以你的妆画得再精致都没有用。
4:让父母放心,虽然离开多年,自己依然不忘初心,没有被远方蛊惑,依然还是妈妈眼里那个憨憨的小女孩。
5:低调谦卑,有的女生在外很努力,发展得很不错,为了掩盖锋芒,宝马车不开了,香奈儿不背了,阿玛尼不穿了,钻戒不戴了!返璞归真了!写在最后:不管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记得入乡随俗,浓不胜淡,俗不如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