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这个问题可以说关涉到苏东坡的一生。
不光要了解他的才华横溢、他的宦海沉浮、他的流放生涯、他的脾气秉性、他的幽默乐观以及他吃货的本性,还要了解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始末。
概括来说,苏东坡是一个活得很精彩的人!青年时意气风发,中年时愈挫愈勇,老年时达观淡泊;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他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又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
苏东坡独特而鲜明的人格魅力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习他超然达观而不孤芳自赏、热情好客而不世故圆滑、才华横溢而不自鸣得意、命运坎坷却愈挫愈奋的人生境界。
苏轼,字子瞻,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四十多岁在黄州“躬耕东坡”时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生于景祐三年(1036),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
虽然他只活了六十余年,但中国人对他却有着一种特别的、发自内心的喜爱。
在中国历史上可爱的诗人很多,但比较容易亲近的、没有太多障碍的、很多人都可以接受的,大概就是苏东坡了。
东坡亲自耕地,亲自下厨,自己动手做东西吃,任何时候都不屈不挠。
东坡是平民化的,他的才气让人钦佩,诗、词、散文、书、画的成就尽人皆知。
而他的人生情怀却是人间烟火浓厚,跟我们平常人相似,所以,他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他最重要的特色,是真实可爱,不作伪,在他的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很真实,既没有得意忘形,也不会落魄沉沦,一直本色为人。
他活得真实,有独立人格,不玩虚的假的,不摆架子,这样一个真实的人,是我们可以亲近的。
一、东坡是一流人物,是大才子真风流东坡的诗词文书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东坡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医理酿酒、烹饪美食、盖房搭屋、炼丹养生、为政治水等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而且他对每一个学科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东坡肘子、诗词书画一直广为人们喜爱。
更为重要的是,东坡的每一项成就,都不是刻意而为,都不是殚精竭虑,他有点石成金之妙,只要有感而发,顺乎天性,自然流露,随意挥洒,就有至理名言,就有不凡的成就。
东坡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轼是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东坡的词作名篇,可谓俯拾即是,举不胜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东坡的诗写得酣畅淋漓,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即使是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东坡的诗歌表现力惊人,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他的诗更多的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所以,东坡成为了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东坡的史论和政论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如《贾谊论》、《范增论》、《留侯论》、《平王论》,见解独到,新颖深刻,极富启发性。
他的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他的文学成就。
此外,他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东坡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东坡擅长画墨竹,他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他的绘画代表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二、东坡是一个幽默乐观,热爱生活的人东坡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及徽宗五朝,几经贬谪,磨难深重。
他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朝廷做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地方做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贬谪、流放的路上。
他一生经历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
他曾写诗自嘲:“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
团团如磨牛。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贬谪惠州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他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
被流放至蛮荒的儋州(今属海南)后,尽管彼地潮湿、雾重、气闷、粮食不继,但东坡并不以之为苦,反而达观快乐。
“唯有一幸,无甚瘴也”,他说来到海南,唯一的幸运是没有瘴气,因为瘴气会致人死亡。
在海南,他除了造房酿酒、造纸制墨、烹饪采药外,还注释了《尚书》,编辑了《东坡志林》,和陶诗15首。
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东坡将要北归离开海南岛,他告诉乡亲们:“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他是把海南当作自己的故乡了!北归渡琼州海峡时他作了一首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彰显了东坡潇洒的情怀和旷达的胸襟。
同年五月,东坡来到真州金山龙游寺。
当他看到寺庙里悬挂着自己的一幅画像后,打趣地作诗调侃:“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快乐的人。
在密州他体验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以至于“鸡犬识东坡”,感慨“不辞长做岭南人”。
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
如今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见证了东坡当年的一次民生和文学的双重拯救。
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
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东坡的旷世情怀。
苏东坡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并从中得到快乐,如同阳光一般的诗意令东坡成为了一个生活的快乐者,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他打败。
三、东坡是一个十分吃货,尝尽人世的各种滋味东坡是一个十分吃货。
首先,他可以到处觅食,觅食不得时,自己创造食物。
不管是自己酿酒,还是自己焖制红烧肉。
其次,他用一种雅致的情怀来看待人间食物。
他能够发现食物的美,是一个读书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榜样。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作为一个人,先要安稳胃,才能安稳心。
东坡就是这方面的榜样,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态度,是一个强者的生存姿态。
苏东坡在做密州太守时,每天和副官去密州古城的废园找枸杞、杞菊来生吃,吃完后感到舒服高兴。
“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斋厨索然。
” (《后杞菊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
这个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因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时人称御史台为“乌台”或“柏台”,这一事件,史称“乌台诗案”,说穿了就是针对苏东坡的一场文字狱。
在御史台牢里苏东坡被刑讯拷打,一个神采飞扬的才子,被人家想出用最下流的皮肉之苦折磨。
东坡在御史台狱受审期间,每天由儿子苏迈送牢饭,他就跟儿子约好一个暗号:送肉菜吉,送鱼凶。
如果你送的饭里面是肉,说明朝中的消息是不会杀我,我还能活下来,如果送鱼,就说明我要被杀头了。
都到生死未卜的份上了,还用食物来做暗号,苏东坡还真是一个十足的吃货。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远亲代劳,却忘记告诉远亲暗中约定之事。
偏巧那个远亲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
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
桐乡应在浙江西。
”由于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一个太守级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突然间被贬到一个小县黄州,挂了一个闲职——团练副史,相当于现在县公安局副局长,没有兵权,没有看公文的权力。
就是挂一个名而已,说明你还是官的身份,但几乎没有官的俸禄。
苏东坡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乐天派,刚到黄州他写了一首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
东坡被贬官到黄州有一点点微薄的官方待遇,每月会给一点食物但没有薪俸。
刚好东坡的住所附近有一块荒地,他就向政府申请开垦这块荒地。
他亲自下地开垦,因为这片荒地就在住所的东边山坡上,所以苏轼給自己起了一个号叫“东坡居士”。
也因为如此,后人大多称他为苏东坡,反而不怎么叫他的真名——苏轼。
东坡在这块荒地上种下稻子、小麦、桑树、枣树、橘树、蔬菜等,以补贴家用。
家里钱少怎么办呢?
苏东坡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铜钱一串一串地悬挂在屋梁上,一串150文,每天取下一串来,一天的用度不能超过个数额,多出来的放在一个罐子里,作为招待客人之用。
一个潇洒旷达的人到了这种地步,每天还要掐着手指头过日子,但他却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很自在。
当地有很多老百姓都很喜欢他,读书人也喜欢来跟他讨教学问,甚至有人千里迢迢来黄州拜访他。
他问农民怎么种地,怎么浇灌,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亲手做,他在荒地里建了一个小房子叫雪堂,听起来很有诗情画意,其实就是两间茅屋而已。
因为他的家人住在驿馆里,他自己一个人住在雪堂里,劳动完后写写诗,读读书,几乎没有抱怨过生活。
苏东坡的觅食能力,要比一般人强大得多。
他能满世界找吃的,吃了还记下来或写成诗。
在黄州:“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萝卜、野菜多自然之味。
”;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儋州:“日啖薯芋只觉香。
”他到黄州后还有一个著名的发明——“东坡肉”,其做法要点就是用糯米酒来红焖猪肉,但流传至后世时各地的做法并不完全相同。
他在黄州时还写了一首《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
东坡不光自己喜欢喝酒,还喜欢用酒来招待朋友,他好热闹喜欢呼朋唤友,所以必须要有酒,但他酒量却很小。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万斛羁愁都似雪,一壶春酒若为汤”、“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穿花踏月饮村酒, 免使醉归官长骂。
”。
这就是苏东坡,一个活在烟火气里的古代文人。
如果我们做得成苏东坡当然最好:如果我们做不成苏东坡,至少希望自己的朋友里有苏东坡一样的人物,那样的话生活会增加很多快乐;如果没有活的苏东坡,那就去读文字中的苏东坡,反正,有趣有味的人生,不能没有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