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国公主做了什么事,被唐德宗幽禁到死,连她的女儿太子妃萧氏也被唐德宗杀死?
郜国公主作风不正、教子无方,自己被幽禁是小,儿女的下场也都相当悲惨。
说起郜国公主和唐德宗关系非常不一般,郜国公主是唐德宗的亲姑姑,而且还是儿女亲家,可以说亲上加亲。
亲姑姑的女儿嫁给亲侄子的儿子在现代人看来相当荒唐,血缘关系不说还乱了辈分,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
郜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的女儿,最初的封号是延光郡主。
公主看似高高在上,衣食无忧,但也不是没有烦恼,比如婚姻就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出生就注定要成为联姻的工具。
郜国公主的第一任丈夫叫裴徽,出自河东裴氏,裴氏不仅世代为官,而且和皇室联姻也是常事。
裴徽的伯父裴虚娶的是唐睿宗之女霍国公主,叔父裴玪娶的是唐玄宗之女新平公主。
裴徽的母亲虽然不是公主,但是身份也不一般,她是杨贵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曾经和妹夫唐玄宗眉来眼去的女人。
因此,裴徽和郜国公主的婚姻是联姻的结果,和爱情没有多大关系。
没有爱情就罢了,偏偏裴徽还不长命,很快郜国公主就成了寡妇。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皇子皇女等人逃出了长安,然而逃到蜀地的时候又爆发了“马嵬坡之变”。
杨贵妃被赐死在马嵬坡梨花树下,连带着娘家人也没有好下场。
杨国忠及其儿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皆被处死。
作为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一看形势不对,果断地选择了趁乱逃跑。
结果追兵追得太急逃跑无望,虢国夫人先是杀了儿子裴徽,然后自刎身亡,郜国公主的第一段婚姻就这样落下帷幕。
虽然郜国公主丧夫成了寡妇,幸运的是没有受到“马嵬坡兵变”的牵连,在父亲李亨北上灵武称帝之后反而得到了晋升。
从延光郡主晋升成了延光公主,李亨还给她寻了一门好亲事。
萧升是郜国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家族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萧升的五世叔祖萧瑀曾为唐高祖、唐太宗时宰相;祖父萧嵩曾为唐玄宗时宰相;伯父萧华则是唐肃宗时宰相;其胞兄萧复后在唐德宗时也官至宰相。
没错,郜国公主的第二次婚嫁还是政治联姻,并且萧升还有一层身份,他是唐玄宗之女新昌公主的儿子。
嫁给萧升之后,两个人的婚姻相对平稳,郜国公主先后给萧升生了四男一女。
儿子:萧位、萧佩、萧儒、萧偲。
女儿:萧氏,也就是唐德宗李适的儿媳妇,太子李诵的太子妃。
因此郜国公主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从延光公主晋升成为郜国大长公主,辈分落了一辈和侄子做了儿女亲家。
开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从萧升去世以后,郜国公主再次变成寡妇后一切都变了样。
萧升死后,郜国公主已经成了半老徐娘,因此并没有改嫁,而是选择入幕之宾来排遣自己的寂寞。
这也算不得什么,毕竟私生活混乱的唐朝皇后公主也不止她一个,要是和韦皇后、高阳公主、太平公主等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可是郜国公主的身份太过敏感,她不仅是公主,还是唐德宗的亲姑姑、太子李诵的丈母娘,这就说不过了。
先是宰相张延赏告发禁卫军李昇私自进出郜国公主府邸,唐德宗听后并没有立刻处理郜国公主,而是把李昇调离了禁卫军。
接着又有人告发蜀川别驾萧鼎;韦阳县令韦恪;彭州司马李万也经常出入郜国公主府邸,并且每逢他们进入府邸不久,里面就会传来奇怪的声音。
“贞元中,蜀州别驾萧鼎、商州丰阳令韦恪、前彭州司马李万、太子詹事李升等出入主第,秽声流闻。
”---《旧唐书》这下唐德宗彻底被激怒了,不仅废黜了郜国公主的封号,还将她幽禁了起来。
那些入幕之宾同样没有放过,李万被杖杀,萧鼎、韦恪、李昇被流放岭南。
萧位一看母亲被幽禁,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利用厌蛊之术诅咒唐德宗不得好死,唐德宗得知以后更是火冒三丈。
心想郜国公主自己作风不正就罢了,咋还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既然你教育不好,索性我就替你教训教训。
郜国公主的儿子萧位被流放端州,萧佩、萧儒、萧偲被流放到房州,和前夫裴徽所生的儿子裴液被流放到了锦州。
最惨的还要属郜国公主的女儿萧氏,因为萧氏有太子妃的身份,因此太子李诵也受到了牵连。
李诵马上表明态度,选择和萧氏离婚,此时郜国公主在幽禁中已经病逝,为了彻底给李诵洗白,直接将萧氏处死,并美其名曰是为太子厌灾。
“会主薨,太子属疾,乃杀妃以厌灾。
”---《新唐书》这是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是不是真的就是因为郜国公主作风不正,教子无方?
其实不然,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郜国公主的行为不仅仅是作风问题,似乎一切的苗头对准的都是太子李诵。
因此,郜国公主和他们亲近也许不只是男女之事,还有拉拢势力,为太子李诵铺路的嫌疑。
先说说禁卫将军李昇,张延赏状告李昇的时候,唐德宗就曾召见李泌商议。
唐德宗说:“郜国已老,昇年少,何为如是!殆必有故,卿宜察之”,也就是说唐德宗也感觉这件事很离谱,年龄完全不匹配啊。
李泌回到:“此必有欲动摇东宫者,谁为陛下言之”?
李泌的意思非常明确,意思是说张延赏看似在揭发郜国公主,但真实目的是打击东宫太子。
所以,李昇并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只是调离了禁卫军,但是却当了太子詹事,颇有明降暗升的意思。
后来皇亲国戚再次告发郜国公主和李昇、萧鼎、韦恪、李万的淫乱之事,即使不是诬告也是借题发挥。
“主女为太子妃,始者上恩礼甚厚,主常直乘肩舆抵东宫,宗戚皆疾之,或告主淫乱,且为厌祷”---《资治通鉴·唐纪》《资治通鉴》里说郜国公主经常出入东宫,皇亲国戚都非常不喜欢她,为什么不喜欢,原因就是和未来的皇帝走得太近。
所以,所谓的告发郜国公主,或许是捕风捉影,再或许是指桑骂槐,其根本就是偷梁换柱。
那么这次为什么唐德宗会动真格呢?
这和唐德宗的晚年性格,以及几人的身份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唐德宗晚年因为在位时间长,对大臣非常的猜忌,太子李诵也不能幸免。
试想一下,李诵已经做了25年太子,那么李诵真的就没有一点着急吗?
至少在唐德宗看来李诵是会着急的。
那么,萧氏是李诵的太子妃,郜国公主是李诵的丈母娘,而郜国公主的五个儿子那可都是将来的国舅。
可以说是一股强大的势力。
李诵身为太子,可说实话能力比较一般,在唐德宗那里也算不上极其恩宠。
在郜国公主被幽禁的时候,唐德宗就动过废除李诵太子之位,立舒王李谊的念头,即使后来登基称帝,又因为触犯宦官和节度使的利益被迫禅位。
可是郜国公主的活动能力太强了,她的入幕之宾统统不是无名之辈,这就让唐德宗非常的忌惮。
先说李昇,他本身是禁卫军,后来又担任了太子詹事,除了他本身的官职之外,李昇的父亲是东川节度使,背后的家族更是实力雄厚。
再说萧鼎,他是郜国公主第二任丈夫的亲弟弟,郜国公主和萧升是政治联姻,萧家的势力可想而知。
凤阳县令韦恪,看似只是一个县令,但是按照他的姓氏和为官的地点来推断,韦恪极有可能出自“关中五大名门望族”其中之一的韦家。
韦家可就不简单了,仅唐朝韦氏就出了二十多个宰相。
最后再说李万,他本身就是李唐皇室成员之一,唐高祖李渊的玄孙,背后代表着什么,不言而喻。
所以,以唐德宗晚年的性格,防微杜渐铲草除根也不是没有道理。
郜国公主的作风问题,教子无方都不是她被幽禁的真实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威胁到了唐德宗的地位,所以才会有了一连串的反应。
总结:太子李诵也算是聪明,能够果断地斩断情丝,但是同时也失去了朝堂之上强大势力的支持,最后被迫禅位不知道心中会作何感想。
郜国公主被幽禁到死,至少还曾经风流潇洒过,太子妃萧氏却是无妄之灾,作为斗争中的牺牲品令人唏嘘,可谁又让她摊上这样的丈夫这样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