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时期的“息壤”是什么?

2022-08-15
2 阅读

单说“息壤”这个词,与大禹没关系,而与他的爸爸鯀有关。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

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鯀于羽郊。

”就此看,“息壤”,当为天帝所掌管的“神物”。

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这是说,“息壤”,是一种可以“生生不息”生长的“神土”,因此能够堵塞洪水。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如此,大禹他爹鯀为何没能把洪水治好呢?

只是因为他没得到天帝的允许便偷走“息壤”而违反、犯了“天条”?

至少,鯀要治水的“出发点”是好的。

若真如此,天帝也太没水平。

不妨把“息壤”拆开来解读。

“息”,《说文》曰:“喘也。

”这个“喘”,不是病态之状,而是“喘气儿”的“喘”,是生命的第一体征。

所以,有“生息”一词,亦有“生生不息”一词。

“息壤”之“息”,一定不是“休息”“了结”“终止”的含义,而应该是前面说到的“生息”或“生生不息”之义。

“壤”,《说文》云:“柔土也。

”何为“柔土”?

《释名·释地》说得好:“壤,䑋也,肥䑋意也。

”“柔土”,就是“肥沃的土壤”。

《释文》引郑玄《周礼注》说:“壤亦土也,变言耳。

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土犹吐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言壤,壤,和缓之貌。

”郑玄不愧是大学问家。

他说,“壤”就是“土”,“土”就是“壤”,不过是不同说法而已。

说可以生长出万物的时候,就说“土”;为了夸赞某某的农耕技艺高明,则说“壤”,说“壤”,显得文绉绉有修养。

即然“壤”就是“土”,便不得不说到另一个词汇了——“息土”。

《大戴礼记·易本命》:“是故……息土之人美。

”《注》曰:“息土,沃衍之田。

……。

地有美恶,姑生人有好丑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息土,是肥沃的土地,就像众人中长得好一样。

这么说,“息土”和“息壤”,都是指“肥沃的土壤”,含义是一样的。

古文献中,没说大禹和“息壤”有关,但是与“土”和“息土”有关。

《尚书·禹贡》开篇即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敷”,与“尃、傅、旉”皆为“古今字”,含义相同——俱为“布也”。

所以,一些古文献中,就说大禹“布土治水”。

当然,还有说“填”的。

《淮南子·地形》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

”那么,大禹的爸爸鯀以“息壤堙水”而被杀,大禹以“息土填水”则流芳百世。

结局“天壤之别”,何也?

明万历、天启年间的国子监祭酒、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祯在他的《涌幢小品》卷十五《息壤辩》中的见解很值得参考——《山海经》所云“鲧窃帝之息壤”。

盖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

土田皆君所授于民,故曰“帝之息壤”。

鲧之治水,不顺水性,而力与水争,决耕桑之畎亩以堙汹潦之洪流,故曰“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其义岂不昭然矣哉。

古书、传之言本自明且昭。

而解者翳且晦。

此类多矣。

他说,古书和传,本来都讲清楚了,而后来的解释者“眼神不好脑子还不灵光”,越解释越乱。

这一类的事例太多了。

可知,“息壤”就是“息土”。

不过,用现在的话说,鲧,是通过破坏“山水林田湖草沙”来治水,所以被杀了。

大禹则不同,采用“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方法,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如《山海经·海内经》所言:“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使人民得以生生不息。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