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还记得小时候老家的土房子是什么样子?
淡出历史舞台的土房土房,顾名思义,就是以土为主要材料修建起来的房子。
在山东武城及邻近地区,曾被历代先民视为安乐窝的土房,如今正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淡出历史舞台,以致于很多中青年人都不知道土房是怎么修建起来的了。
土房虽然都是以土为主,但在具体样式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有一种是不用砖砌地基,平地砌墙。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极端贫困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极少有盖这种土房的了。
最常见的一种,是用砖砌地槽,地槽里填些砖头瓦块石子等硬杂物,用泥抹平;地槽之上,再铺一层用铡刀切整齐了的麦秸,然后就是垒土墙了。
麦秸的作用是阻隔碱化。
后一种土房虽然都用砖砌地基,但也有不小的差别,最少的用五层砖;还有七层的;九层最为普遍;十一层、十三层则尽显家境富裕。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打墙,是修建土房的主要环节。
一般用当地的红土,掺上麦桔,泼上水,调和均匀。
先由掌小板的师傅蹲在砖基上,两手各持一块一公分多厚的木板,将壮工扔上来的泥土左右拍打,掌握厚度和直线,一层一层地往上垒,拐角处加上棒子秸,和先前加麦秸一样,类似于水泥里加钢筋,不过麦秸另有防雨水冲刷的作用。
待到土墙垒到半米以上时,掌大板的师傅上场了,站在泥墙上,哈下腰,手持船桨形状的大木板用力拍打,把垒了几层的土墙拍得光滑结实、浑然一体。
那个年头热闹事少,清脆的打墙声,常引来众人围观。
越是人多,抡大板的师傅就越卖力气,把板子拍得山响,能使五间房的墙体一起颤动。
为了检验打墙师傅的力度和技艺,当他在一个墙角拍打的时候,常有人把一碗水放到离他最远的墙角上。
过上几分钟,如果一碗水几乎全晃出来了,那就证明这位师傅算得上顶尖水平了,围观的众人就会大声喝彩。
土墙垒成后,虽然经过了小板和大板的拍打,但仍不平整;麦秸头露在外面,更像刺猬一般。
这就需要用锅铲形状的大铲刀把墙体切平。
切平后的墙体,厚的有二尺,但最常见的是一尺八。
这个厚度可以说是多少年的经验总结,夏天晒不透,冬天冻不透,可以使室内达到冬暖夏凉的最佳的效果。
传统的土房,房顶也用麦秸泥覆盖。
通常每年都要“泥”一次,雨水大的年份还要增加一次。
相对于砖瓦房,土房的窗户较小而且简陋,由木制的窗框和窗棂组成,最小的窗户只有七根窗棂;九棂和十一棂最为常见;十三棂就算是气派的了。
土房的窗户不但小而且少,后墙和侧墙基本没窗户,少数有的也是那种被称为“吊窗”的小窗户。
土房的窗户小而少,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受财力制约,开设窗户,就需要用砖和木头,窗户越大越多,花费就越大,这是一般家庭承受不起的。
其次是窗户大而多,会影响土房的坚固。
其三是土房的窗户,冬天大多用纸糊,少数用玻璃的密封效果也不好。
因此窗户大而多,会影响保温效果。
其四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窗户大而多无疑会增加危险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土房在当地尤其是农村,属于普遍性的存在。
进入八十年代,盖土房的已经很少了,开始向砖瓦房过渡。
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土砖结合的房子。
一种是将现有的土房外墙皮刨去一层,镶上砖,俗称“挂面儿”。
还有一种是用土坯垒墙,用砖罩面。
这两种土砖结合的房子,从样式上也不尽相同,有镶一面的,有前后面镶砖的,也有两侧加后墙三面镶砖的,而被称为“四面硬”的镶砖房,自然是最气派的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统的土房已经是越来越呈现残存状态了,在它的废墟上矗立起来的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和钢筋水泥的楼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具有千年象征意义的土房在当今时代淡出历史舞台,人们似乎并没有表现出惋惜和伤感,感受更多的倒是满足和幸运,因为它是社会巨大进步的鲜明标志。
2022年1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