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常说“百艺百穷,无艺成龙”,为什么?

2022-08-17
2 阅读

针对这句话,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仅字面意思,有悖常理,常言说:“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乍一看,还以为是正话反说,所谓,语出反常定有弦外之音!“百艺百穷,无艺成龙”,此俗语,个人观点是正反都带有一些夸张修辞的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它的言外之意。

百艺百巧百受穷,身怀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却没有用武之地,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没啥才能本事的人却能混得风生水起?

“成龙”了嘛,可不就是有出息了,民间素来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中龙凤马中赤兔,向来都是形容人中佼佼者。

别人“无艺”,甚至表面上看是一无是处,但人家骨子里的优秀你穿不透。

天不生无用人,地不长无名草,再不济的人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百艺百穷,九十九艺空。

一专多能的人才少,全能型人才更是寥寥,艺(本领)贵精不贵多,贪多嚼不烂,隔行如隔山,千般易学,一窍难通。

常言道:样样精通,样样松;千招要会,一招要好。

天才毕竟少,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精力有限,不能动一榔头西一棒槌,也不能沉不下心,急于求成,没有人能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

优胜劣汰强者生存,功夫没到家,技(能力)不如人,拿什么闯一片天下,就像鞋子上绣的金凤,会走不会飞,兜兜转转,最终落个饿不死也难发达。

类似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一说好像什么都懂,一做哪样都差强人意,百艺不如一艺精,艺多不养家,学艺不精是害人精。

一事成百事成,事事想成一事无成,万物万事的道理是相通的,一通百通。

古人“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认为万物的知识和规律,都是人心中所具备的,一个人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都发现出来。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凡是行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然,即使“学艺不精”,百艺也不一定百穷,“无艺”之人也不一定都成“龙”。

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历史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上去理解。

历朝历代以来,古匠人的地位跌宕起伏,春秋战国时期,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业以及木匠业的鼻祖鲁班,凭自己的技艺做到了楚国的大夫,受到诸侯国君的礼遇。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工匠的社会地位大倒退。

蒙元时期:匠人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连人身自由都无法保障。

明朝:蒙元野蛮落后的匠户制度并未得到改善,观明代的匠籍制度,可知明代统治阶层将工匠视为可被随便奴役的对象。

但也不绝对,嘉靖皇帝时,有个名叫徐杲的木匠,因宫室营建之事,得到了明世宗的赏识,官至工部尚书。

到了清代:废除了匠籍制度,统治者对匠人的态度也有所改善,但传统社会价值观中,对待工匠还是存在“梓人”乃至“贱役”的偏见。

不过,允许匠人在作品上留名,只是有个条件,做得好的刻字留名,不好的不刻字。

隋唐: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日益壮大,但,其他方面的人才就更少了。

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是个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在这样的制度下,大多都是想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若不是迫于生活,在制造业和商业都惨淡看不到前景的时候,估计没几人愿意去做匠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反观匠人,不受统治阶层重视,似乎‬难有发展前途,也就难以出头有所成就,倒是不做这一行“无艺”的人,却能成“龙”。

这也许是有一种针对‬“怀艺‬不遇”、生不逢时,曲居不得志的感慨蕴含在里面,也说不一定。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