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人天生俱有的。您赞同这种说法吗?

2022-08-07
34 阅读

(原创)他,我的一位李姓同学,活了55岁。

那一年临终前,处理后事时,他把一生积蓄的1000万元分期存折拿出来,分给大儿子400万元,二儿子400万元,剩下的200万元留给了他心爱的孩他妈晚年享用……这位李同学的生活往事,在当地成为美谈。

恰好,对题主这一问题,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间接解答。

今天,与大家分享。

以期,从中探讨对这一问题的个人观点。

这位李姓同学,家住邯郸西南部太行山东麓丘陵地带的一个小村。

在县一中读高中时,他是转学而去,来得较晚。

虽然较晚,但他与同学们却认识得很快。

原因是,他年龄稍大两岁,很懂事,知道怎么尽快将自己融入同学们当中。

星期天还约男同学到十多里之外的他家去玩。

这一来二往,他便成为了同学们之间要好的同学,也约他到自己家里玩。

因而,同学之中,他便成为多年之后,印象较深刻的高中同学。

那一年,高中毕业高考时,这位李同学也是没有考上大学或当时的中专学校,只好回村务农。

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李同学成家较早,一到结婚年龄,便经人介绍与邻村的一位姑娘结婚成家了。

1985年,已有两个男孩的李同学,在经过两年的小生意磨炼过程中,认识和看到,收废品是一门好生意,家家都有废品资源,且投资少,挣钱快。

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这一行干起来,不起眼,甚至会让有些人瞧不起。

可是,收旧利废,回收资源,不是什么坏事,又促使他乐干此事。

于是,自1985年春节之后,李同学便下定决心,干起了收废品这一行业。

头一年,小打小闹,骑自行车,赶马车串村收购。

之后,发展为开三轮车串村收废品。

五年后,他将穿村收废品,改为了在村里设点收购。

前后六年时间的收废品体会和感悟,让他从中尝到了甜头,总结和悟出了,串村收不如设点收,设小点收不如设大点收的道理。

也让他产生了到城市边,搞专业收购废品的想法。

于是,他立竿见影,说干就干。

依法依规,在他小村西边的那座城市,开起了专营的大型废品收购站。

全家人,以收购站为家,吃住收购站,一干就是近30年。

三十年,让李同学从一个青青学子,成为了一个务实的劳动者。

三十年,让李同学和他的媳妇,从新婚燕尔成为了多个孙儿的爷爷奶奶。

三十年,让李同学和他的媳妇,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在那座城市有了家。

三十年,我的这位李姓同学诚信为本,以诚待人,他的德性,在他的事业发展中,用事实清晰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德性,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天生俱有的?

这一问题,也许能从李同学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李同学在校时,与小同学一样,天生一般般,都是平凡的人。

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有一位军人叔叔,叔父在部队是干部。

小同学,星期天去到李同学家里玩耍时,李同学常拿出叔叔的相片让同学看,说叔叔教育他,要好好学习,长大要做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爱劳动的人。

李同学还说,他的父亲死得早,母亲身体不好,高中毕业后,他要早些走向社会去劳动,在劳动中挣钱,娶媳妇,孝敬母亲,报答叔父。

他还说,他读高中的花费,是叔父给的……综上所述:从李同学身上我看到,一个人的德行,与他从小所处的身边环境和教育,有着一定的直接影响。

我不完全赞成是天生俱有的。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