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真正的刻意练习成为高手?
本回答7800字,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建议先关注收藏再阅读。
有些人读了很多书,成为了高手。
但是有些人为什么一直很努力,却依然成为不了专家?
普通人和高手他们的差距在哪里?
有些人说靠经验,还有人说靠天赋。
然而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经验和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经验不是你成为专家的关键事实证明只要工作了10年以上的人,都很有经验,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世界一流商学院NSEAD通过大量的研究惊奇的发现,相比较没什么经验的人,那些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做出多大成就。
天赋也不是你成为专家的关键爱因斯坦天生智力低下,4岁还不会说话,甚至到了小学都不能正常学习。
爱因斯坦直到30岁,才勉强混得专利局资料员的工作。
但是,成为了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最近几年像《最强大脑》这样的一些高脑力活动中,很多顶级的专家都是天生资历平平,甚至有些专家天生智力低于普通人。
那到底是什么让普通人成为专家,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卓越的成就?
为什么多数人不能像达芬奇一样画画,不能像莫扎特一样演奏音乐,不能像马龙一样打乒乓球,也不能像梅西一样踢球,更不能像稻盛和夫一样经营企业?
为什么大多数人完全做不到的事情,而大师级人物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
为什么贝克汉姆的任意球随随便便就能打入对方球门的死角?
为什么迈克尔乔丹在众多NBA球星面前飞身投篮,如入无人之境?
我们再来看看身边很多普通人,他们工作非常努力,终日看书学习,依旧平平庸庸。
有些人在自己的领域工作10年以上,也达不到专家水平?
我曾经很努力,但是多年来依旧是菜鸟,不是说在一个领域坚持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吗,对此我很困惑。
直到我读到一本书,这个困惑终于解开了,这本书就是《刻意练习》。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巨大的缺陷——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并不必然导向成功,甚至能把你练废。
作者Ericsson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普通人和专家的区别并不在于那1万小时的训练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时间的差距。
同样是说普通话,有些人成为了播音员、而有些人还是普通人。
大多数人普通话说了10年,他们只是在享受说话的过程,都是在无意识中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其实真正用来刻意训练的时间可能不到10个小时。
多数人的普通话水平在十几岁已经停止成长,以后漫长的日子就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
而有些人用了2年时间训练普通话,不断挑战训练难度,比如每天训练舌头的力量,让舌头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还有经常性的练习口部操。
虽然只有2年时间,但是他们这种刻意训练的时间达到了1000个小时,因此,他们成为了最顶级的播音员。
他们之间的差距,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本质上却是1000小时和10小时的差距。
这种现象可以折射到多个领域,为什么很多公司大批量裁员35岁的员工员,而多数人到了这个年龄能力成长就遇到瓶颈。
但是,极少部分人找到了真正原因,开始大量刻意练习,成为了该领域的专家。
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在过去某个公司有一个一流的销售员,他每个月销售200万,突然有一天他离职了,也许你会聘请10个优秀的二流销售就完事了,可以用数量的优势来弥补质量的差距。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一位一流的带货主播创造出来的价值,用1000个二流销售都无法弥补。
比如像李佳琦这样的销售,经常性的单日带货破亿。
再比如,通过商业文案做营销,一些一流文案高手用一篇文章可以帮很多公司卖完一年的产品。
中国有句古话,驱兵千里,不如以文卸甲!攻心为上,才是最佳策略!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毛爷爷一篇《论持久战》犹如百万雄兵,鼓舞了多少人的士气?
这都说明了,一个一流文案创造的价值,1000个二流文案都无法弥补。
当数量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时,那些顶级的专家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变成顶级水平的专家,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你在一个领域从0开始起步,想成为行业专家,该如何开始训练呢?
01避免自动完成经常反问自己: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刻意的在提高一点难度训练,还是自动就完成了?
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而这种套路的掌握最开始都是不舒服的,我们的大脑神经元都是不适应的。
比如很多人学习公众演说,最开始对演讲的套路不熟悉,你需要先精心设计演讲稿,然后把它背下来,慢慢练习直到脱稿为止。
除了语言表达逻辑清晰以外,还需要将语气训练得富有感染力,更重要的还要有丰富的肢体语言。
最开始练习的过程都是不舒服的,然后你通过大量的训练,你掌握了这项技能,这个过程变成了自发完成的状态。
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意味着你的演讲水平就停留在这个阶段。
如果还想继续提升,继续增加难度,让这个动作变得不是自动就能完成。
比如我们练习写毛笔字,很多人的训练最开始都是自动完成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而真正想成为书法高手的人,就是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我们需要从最简单的点横竖撇开始练习,让自己大脑所想和手所写的达到一致。
最开始这个过程肯定不舒服,通过一段训练,整个写字过程一气呵成,变成了我们自动自发完成的状态。
学习成为象棋大师,也是一样的道理。
普通人下棋都是自动自发的,没有太多思考和章法,一旦你想提高水平,就需要熟悉一些套路,也就是熟悉大量的棋谱。
熟悉棋谱的过程最开始都是不舒服的,先走什么后走什么,走完之后棋局会有哪些变化?
这个过程你得慢慢去适应它,直到你变成自动完成模式。
随着你掌握的棋谱越来越多,你的下棋水平突飞猛进。
你几乎不用思考,就能迅速做出判断,能够预判未来50~100步棋局的可能变化。
某些象棋大师,早已在大脑储存了5万~10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因此可以在对决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碾压很多普通选手。
可以这样说,学习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都是掌握套路的过程。
象棋的棋谱、律师的案例、数学家的公式、科学家的定律、作家的写作框架、记忆大师的记忆宫殿、商业咨询顾问的思维模型等等都是套路。
而习得这些套路过程,最开始都是不舒服的,而一旦掌握之后就变成自动完成模式,如果想继续提升就要增加难度。
避免自动完成,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是成为专家,必须要做的事情!02离开舒适区经常反问自己:我们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是不是比平时稍微有一点难度,是否需要比平时多付出一些努力才能完成这件事情?
比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学习金字塔说,一个人听讲、阅读的学习方式只能吸收5%~10%,而通过小组讨论,并且教会他人的方式可以吸收90%左右。
这种学了之后立即付出行动的方式,就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需要我们稍微付出一点努力。
比如我们每学习完一本书,要学会举一反三,思考一下这本书中的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这些原理和方法论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
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者用它来和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取得联系。
最开始训练的时候是很不舒服的,然后多训练几次我们大脑就适应了,慢慢的就变成了肌肉记忆,变成了我们的一种本能反应,此刻我们能力就提升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彻底掌握了书本中的知识。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人在面临一项任务的时候,本质上有3个区域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而不是舒适区,就是想办法增加一点点难度。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训练的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比如写作这件事,普通的人写作用自己的方法,写着让自己舒服的文章。
而高手写作经常性的找到自己不擅长的方法,模仿牛人的写作框架。
今天推荐一位牛人,他不仅高效率,而且高质量,他就是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
卢曼一生出版了58本书和数百篇经典文献,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经典之作。
很多后人都惊叹他是如何拥有如此高效的作品产出能力?
是因为他自创了一套卡片笔记写作法,他利用这套方法一生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
其实这就是不断在舒适区训练的过程,这套高效写作系统非常复杂,简化一下可以分为以下4个模块:1、信息获取系统2、知识储存系统3、知识使用系统4、知识创作系统比如我们要积累自己的源头信息库,我们还要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变成一张张知识卡片;然后将卡片编号,有序沉淀起来,等到需要使用的时候方便快速调取使用。
回想一下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
自己可能记了几十个笔记本,但是里面记录的是啥不知道,如果想快速调取里面知识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很多人不这样做呢?
因为他不舒服啊,我写好的笔记,或者加工过的知识还有分类编号?
开玩笑呢?
但是高手为什么这样做呢?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大脑认知学原理告诉我们,信息储存容易,提取就困难;而反之存储困难,提取就更容易。
我们高中学习结束后,老师提醒我们上课好好听讲,要先理解,不要忙着记录笔记;等到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在记录,这样效果就好很多。
为什么呢?
因为第二天早上记录就增加了存储知识的难度,以后再提取知识的时候就更加容易了。
卢曼创作变得高效,是因为有序储存,所以就能快速调取。
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花了两年时间来研究这套方法,直到遇到欢喜老师,然后用印象笔记工具将这套方法来落地,我的写作效率也因此有了质的飞越。
这套方法最开始训练的时候,并不是那么轻松,每一个文件不能随便放到一个地方,甚至还要花很多时间思考,比如如何利用杜威十进制给文件编号。
使用这套方法还意味着,每拆解完一个商业案例,我需要思考这套案例的原理,可以用来解决我们生活中哪些具体问题?
不仅仅是解决一个问题,需要解决5个以上的问题。
比如,当我看完《肖生克的救赎》,并不是直接享受它给我带来感官上的乐趣,而是逼迫自己思考,他为什么会唤醒我的共鸣?
它将如何变成我以后的写作素材?
其实任何领域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你将离开舒适区,做那些你需要稍微付出一点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03牺牲短期利益经常反问自己: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的利益?
当我们进入刻意练习状态,多数情况下的即时效果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是下降的。
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刻意训练的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刻意训练开始,都是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方法做事,效果自然会短期下降。
比如你没有任何章法随便储存一个文件,最开始可能5秒钟就够了。
自从你开始改变自己,把文件名按照标准格式命名,并且分门别类有序存储文件,此时你需要1~2分钟。
虽然你牺牲了短期利益,但是你持久练习,养成习惯后储存文件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随着文件原来越多,其他人焦头烂额找文件,而你只要3秒找到你想要的任何文件。
如果总是不愿意牺牲短期利益,就很难做到刻意练习成为专业人士。
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飞人苏炳添在百米短跑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绩,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奥运会百米赛跑决赛的黄种人。
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也离不开他的刻意训练。
苏炳添最开始擅长的是右脚起步,还曾经在起跑阶段碾压博尔特;但是起跑速度太快前面30米消耗体能太多,也导致百米赛跑后半程无法发力,影响了最终成绩。
通过研究发现那些黑人短跑名将,多数都是在后面50米发力。
要想提升整体速度,苏炳添需要改为左脚起步。
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采用左脚起步,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比以前的速度要慢。
苏炳添用了2年时间来适应,最后实现了质的飞越。
再比如阅读这件事,到底是数量更重要还是质量更重要呢?
两者都重要,只是他们之间的权重是在不停的切换的。
当我们追求其中一种利益时,就要短期内牺牲另一种利益作为代价。
当我们刚刚涉足一个领域时,需要学习大量的基本概念;假如一个领域有100个核心概念时,我们需要快速将这些概念弄懂,将他们达到60分的标准,此时的数量非常重要。
而当多个概念都达到60分的标准时,质量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将学习难度提升到80分、90分、甚至更高的要求。
而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很多人经常将两者混淆,比如经常性的以为书读得越多越好。
阅读的本质其实是通过提取作者书本中的信息,来实现自己的认知升级。
成甲在他的著作《好好思考》提到了两个概念,反问自己你是追求技术效率,还是在追求认知效率?
如果你是追求技术效率,你就得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掌握越来越多的方法论,看起来你越来越牛,其实做了很多重复的努力!如果你是在追求认知效率,就很清楚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实现认知的升级。
比如我们阅读10本书,假设每本书讲了10个概念,30个案例。
但是我们发现,书本中间存在着很多关联性,有时候两本书的概念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也可以叫做同义词,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比如《高能文案》一书提到了认知抗体这个概念,我发现这个概念和《认知吝啬鬼》讲的是一个意思。
还有最近几年比较火爆的“私域流量”,其实它和“鱼塘理论”、秦王会提出的“牧场理论”都是一个意思。
比如有人讲“亚马逊飞轮”,它和循环复利是一个意思。
造概念的人之所以这样做,不是要让别人感觉他很牛,而是在不同的场景下考虑到受众需要不同的说法。
再比如一本书作者他为了讲清楚一个概念,他会举十多个案例,并且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证明他的观点;我有时候感觉作者很啰嗦,但是后来想想又不对,因为作者考虑读者的受众不一样,他会尽可能多的维度来解释这一理论。
此时的我们要明白了,如果我们追求的认知效率,只要把方法论搞懂了,理解一个案例就好了,其他的案例看不看意义也就不大了。
所以,当我们追求认知效率时,表面上看我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少,短期内好像是在牺牲利益,但是当我们训练一段时间后,发现我们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快速看到本质。
普通人阅读2000字的文章需要15分钟,而高手会用1分钟时间一扫而过然后大脑在思考:哦,作者讲了1个观点,7个案例,5个概念,1个原理。
立马就能分辨出来,其中4个概念和他原来理解的概念是一个意思,而另外1个概念还不太懂,需要花3分钟重点理解一下。
因此,牺牲短期利益来获得长期的成长,是刻意练习经常干的事情。
04大量重复性训练经常反问自己:我是否将某一项技能反复训练,直到达到90分以上?
我最开始经常将实战和反复练习搞混淆,认为他们是一个意思,其实他们之间是有本质上区别的。
比如学习开车,普通人就是在大量实践;一名拥有20万公里开车经验的司机,会经常用到点火起步、紧急刹车、临时变道超车等十多项技能;他的每项技能只要达到70分以上,就足够了。
司机无论怎么实战,都不一定让他成为专业赛车手,因为他的单项技能只有70分左右。
而赛车手需要针对某一项技能反复训练,比如侧方停车、弯道急转弯,反复训练这个小项技能,直到该项技能达到90分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10年以上驾龄的司机,都不能成为专业赛车手的真正原因。
如果只是单纯实战并不能持续提高一个人的能力,没有一个乒乓球运动员每天的内容就是打比赛。
相反,乒乓球运动员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做一些与比赛关系不大的事情。
比如世界冠军马龙经常性的做瞄球训练。
瞄球和打枪瞄准一个道理,说的是自己的身体位置去对准来球。
简单描述就是通过移动身体到最佳位置,实现最佳发力效果。
因为实际比赛中乒乓球的位置千变万化,只有不断训练身体的反应速度,达到人球合一的境界,遇到高难度情况时,才能打出最佳的球。
正因为马龙平时有了这样的高难度训练,才有了东京奥运会与高手几十个来回的经典对决。
而如果是普通乒乓球员,遇到高难度的动作,人的身体可能就不听使唤了,这就是世界冠军和普通选手的区别。
所以,要想在某些领域成为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拆分,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而不是只去实战。
我也在拆解一些高手的文案,看看我和顶级高手的差距在哪里?
有哪些关键性的技能?
然后针对该模块的小技能做针对性训练。
比如这篇文章为啥会刷屏,它运用了哪些社交货币,它又采用了哪些案例?
比如这篇文案为何会唤起我们的共鸣,这些共鸣是通过什么场景和手段来唤醒的?
为了提高我让文案唤起读者共鸣的能力,我找了大量案例来重复练习,找到一些顶级高手,先模仿他们,然后再超过他。
05持续地获得反馈经常反问自己: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一个练习射箭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一箭下去,看看能否击中10环。
反馈的意义在于能通过结果来判断我们练习状态,及时纠正练习方式。
这也解释了很多世界一流的足球冠军,他自己本身就很厉害了,为什么还需要教练?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教练能及时给出很多反馈。
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也要加入反馈机制。
比如学完一个案例,立即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案例中的原理来解释我们生活中一些现象,或者用其中的方法论来解决我们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证明我们真的还没有读懂。
在这个反馈过程中,还要很重要一点就是建立奖励机制。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向经典游戏学习,比如每砍一个妖怪就获得一些银元,这样的反馈是立即发生的。
而且持续砍多个妖怪,除了装备可以升级之外,还给你更高荣耀的头衔。
我们还可以学习下拼多多的反馈模式,你明明知道转发拉人注册等等,中间有很多套路。
但是你还是不停的将分享动作坚持下去,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及时反馈啊!当你快放弃的时候,它的系统就会提示你,加油!还差3个人气就能领取奖品啦,加油!你的朋友张某某已经完成助力啦!它在不断提示你,你和理想目标的差距到底有多少,告诉你该如何行动?
这个背后是一套成功的上瘾模型(触发、行动、奖励、投入),因为它符合人性;反馈机制非常重要,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给到船员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就像我在文章开头说的,刻意练习本身就是一件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及时反馈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下去。
06结束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明明知道本来可以变得更优秀,最后还是在平凡中度过这一生?
事实上,人生从来不是靠听大道理就能够过好的,人生真正的智慧在于经历,在于刻意练习并且深入思考,活出自己的道理,才会形成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财富与传承。
人天性都喜欢偷懒,而刻意练习需要我们跳出舒适区;人的天性希望付出后立即获得回报,而刻意练习需要我们放弃短期利益,来获得自身长期的成长。
正是因为刻意练习的本身,就是一件违反人性的事情,因此很少有人这样走下去。
如果不去刻意练习,无论你有多大的天赋,多久的经验,或者多大的梦想,你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
过去是一个“木桶理论”的时代,一个人的短板决定了他最终的成就。
而今天是“长板理论”的时代,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你最长的那块板子。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不断放大一个人的能力,未来会变成一个“赢家通吃”的年代。
因此,通过刻意练习把自己某些技能训练成专家的能力,慢慢的会变成一个人的硬实力。
查理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一旦你长时间在一个领域刻意练习,你最终将拉开和很多人之间的差距,其中包括:碾压并且秒杀你的大部分同行;远超同龄人的远见卓识;不断接近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