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三个国家?究竟有何目的?

2022-08-17
6 阅读

后世号称“龙、虎、狗”的诸葛氏三兄弟,分别投靠了蜀、吴、魏三家。

看着有点意思,莫非这里有什么目的?

△“狗”即功狗,形容诸葛诞对君王社稷立有战功,不是贬义。

的确,三人分投三个阵营,很容易让人联想是家族的策略——鸡蛋不放一个篮子里。

古代门阀士族确实有这样的习惯,多样站队,确保家族屹立不倒。

但具体到诸葛氏三兄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三人的仕途选择其实是形势使然,并非是家族的安排。

虎入江东我们知道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是亲兄弟,父亲都是诸葛珪。

诸葛瑾大诸葛亮7岁,诸葛亮与诸葛均的年龄差不超过3岁。

后来诸葛珪去世,其弟诸葛玄将诸葛亮、诸葛均以及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带走抚养,偏偏没有带走诸葛瑾。

这是为什么呢?

搞清楚其中情况,我们就能了解诸葛瑾的人生轨迹,进而搞清楚他的阵营选择。

183年,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去世。

当时诸葛瑾10岁。

188年,诸葛亮8岁,父亲诸葛珪去世。

当时诸葛瑾15岁。

吴书曰:……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

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

诸葛瑾少年时,曾去国都洛阳游学,后来遭逢母丧,回家守孝,并且侍奉继母很恭谨。

从这一段记载能看出,诸葛瑾和诸葛亮的生母大概率不是一个人。

如果诸葛瑾的母亲也是章氏,那么守母丧时他10岁,反推他游学时年龄更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汉朝学子外出游学,一般是在14-20岁之间,公孙瓒、刘备去洛阳游学就是很好的例子,游学也是为了将来成年后的仕途做铺垫,哪有让小朋友去的道理?

所以,按照吴书的记载,诸葛瑾与诸葛亮可能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诸葛瑾的生母去世时间较晚些,合理推测,应该在诸葛瑾游学之后,原因上面讲过,小朋友游不了学的;同时也必须在诸葛珪去世之前,因为如果诸葛珪先死,何来的继母呢?

这样诸葛瑾生母的去世时间就可以被推测锁定了——诸葛瑾14岁时最为合理。

从侧面再印证一下,187年,诸葛瑾14岁,当时汉灵帝还在,东汉朝廷还没垮台。

等到189年,汉灵帝驾崩,何进被杀,董卓进京,那京城就去不得了。

可见大的时间线上也是没问题的。

好了,我们设想一下,诸葛瑾刚满14岁去洛阳游学,数月后听闻母丧,回家守孝。

同年父亲诸葛珪娶了继母。

又过了一年,到了188年,诸葛瑾15岁,父亲去世,长子诸葛瑾成为家中支柱,恭谨侍奉继母,为人称道。

兄长去世,诸葛玄回到家乡琅琊阳都,料理丧事,并接手抚养年纪尚小、不能独立的诸葛亮、诸葛均。

193年,曹操因为父亲曹嵩被杀,疯狂地进攻徐州,四处屠戮。

△诸葛氏住地——琅琊阳都为了躲避战祸,诸葛玄带着诸葛亮等人逃往庐江避难,当时那里归属于割据淮南的袁术,诸葛玄好歹也是士族子弟、朝廷官员,因此他在那里得到了袁术的礼遇。

而在逃难的过程中,诸葛瑾没有跟诸葛玄一起走,原因不详,但我推测无非是诸葛瑾先行去江东游历了,或是逃难途中双方走散了。

之后,原豫章太守周术病逝,诸葛玄被袁术推荐为豫章太守,前往江东赴任,诸葛亮、诸葛均自然也跟着走。

(诸葛玄去豫章上任的具体时间不详,推测应该在193年到195年之间的某个时间点)理顺到这里,诸葛瑾为何会和诸葛亮分开,就比较清楚了。

一方面,刚成年的诸葛瑾是长子,已经可以支撑门面、独立行动,没有理由再让叔叔照顾。

而诸葛亮、诸葛均还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跟着诸葛玄。

另一方面,尚年轻的诸葛瑾独立门户,担子已经不轻,再带小孩儿恐怕有心无力。

诸葛玄这个叔叔当得很有责任心,主动为大侄子减轻压力,亲自抚养诸葛亮等人。

不过这样一来,诸葛玄的离开便也造成了诸葛亮的离开。

如此一来,当诸葛亮被叔叔诸葛玄带去庐江避难时,兄弟二人就此分开。

△诸葛玄转移路线那么诸葛瑾后来为何不去找叔叔,而去了江东呢?

上面说了,诸葛瑾是长子,可以独立门户,自主行动。

说白了,诸葛亮从跟叔叔走的那一刻起,诸葛家的长房和二房就已经分家了。

所以,诸葛瑾没必要非去找诸葛亮他们。

再者,诸葛玄后来混得也很一般,诸葛瑾去了也是弊大于利。

而后来,诸葛瑾入江东,完全是被逼无奈。

200年,衣带诏事件惹毛了曹操,刘备逃出曹操魔掌,袭取了徐州,徐州战火再起。

与此同时,曹操和袁绍两大北方巨头一直在对峙,中原的战火也是一触即发。

徐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劫难逃。

徐州刚消停了没几年,诸葛瑾出游后,回到老家也想过个安生日子。

但暴怒的曹操不允许大家消停,诸葛瑾一看形势不妙,趋利避害之下,渡江避难,就这样逃到了江东。

在曲阿遇到了孙权的姐夫弘咨,两人一聊,弘咨十分欣赏诸葛瑾,于是推荐给了孙权。

孙权刚执掌江东,求贤若渴,很器重诸葛瑾,待为上宾。

后来诸葛瑾又与步骘、严畯一起游历吴地,三人皆是年轻俊杰,名声愈发大了。

△诸葛瑾转移路线就这样,逃难到江东的诸葛瑾,反而在江东干得风生水起——领导器重、人缘深厚、职务重要,换作是你,你也不会走了,自然就在江东扎根了。

总而言之,诸葛瑾加入吴国是当时的战争形势所迫,并非是家族计划好的事情。

龙潜于渊说完了诸葛瑾,接下来再看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这个问题比较明朗,就简单一讲。

上段说了,诸葛亮跟着叔叔诸葛玄辗转去了豫章郡,不过当时的朝廷也任命了豫章太守,这人叫朱皓。

(汉末三杰朱儁之子)195年,诸葛玄没争过朱皓,战败后只能逃到荆州,投靠老相识刘表。

就这样,诸葛亮跟去了荆州。

197年,诸葛玄去世,而诸葛亮等人也扎根在了荆州。

自此,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辅臣,都为本国的崛起起到了主导作用。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求职期望很高,要受重用,要主导一国内政。

显然,曹操和孙权的人才格局都太稳固了,诸葛亮一个新人想出头阻碍太多。

只有刘备是一直辗转颠簸,而且内政人才急缺,诸葛亮只有投资刘备,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所以说,诸葛亮投靠刘备也不是家族安排,而是出于高远的职业志向。

狗择北主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三兄弟中诸葛诞年龄最小。

200年,诸葛亮20岁,刚成年;207年,诸葛亮27岁,出山辅佐刘备。

△隆中对诸葛诞具体年龄不详,但是肯定比诸葛亮小,那么他成人出仕的时间,势必在201年以后。

200年底,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

202年,袁绍忧郁病死,曹操最强诸侯的地位更是稳固无比。

诸葛氏的大本营毕竟还是在徐州琅琊阳都,而徐州属于曹操的地盘。

在形势如此明朗的情况下,族中子弟自然优先投靠曹魏,诸葛诞也是其中之一而已。

所以说,诸葛诞投靠曹操更多也是当时的形势使然,正值曹魏强盛之时,诸葛氏子弟自然会纷纷投效。

结语综上所述,诸葛氏三兄弟之所以会分投三国,并非是家族有意安排,而是因为三兄弟年龄不同,汉末时局变化多端,势随时移,从而导致了三兄弟走出了不同的三条职业轨迹。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