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40年产权商业公寓成了投资“香饽饽”,这是为什么?
从我们多年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商业、公寓、办公写字楼等物业类型,很可能是当前房地产行业潜力被大大低估的一个赛道。
40年的期限,针对的是土地使用权年限,房屋实体的产权是永久的,所以,不必纠结于这个问题。
如果把商业性的地产,包括商铺、门面、写字楼、公寓等,放在更为宏观的大风口来看,放在承接整个房地产业资金流、充当货币的蓄水池角度来看,就会明白,未来的商业地产含金量有多高。
1、住宅领域的房住不炒房住不炒,是大背景,但主要是指的是住宅领域,因为住宅是刚需、是民生。
过去20~30年流淌在房地产、楼市的这么多热钱,忽然之间涌向任何一个赛道(菜场?
股市?
),都会带来水涨船高的效应。
在现阶段,真正能够替代房地产“蓄水池”功能的,也只有房地产。
商业地产赛道,天生具有吸纳资金的特性(售价有提升空间,目前价值被低估),同时还不影响人们的住有所居,还能带来持续的现金流,未来,很可能会成为替代住宅板块的一个巨大风口。
2、振兴实体经济,规划市场运营的利好实体经济,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厂房、门面、店铺、写字楼等场所之上。
生意的好坏,不仅要看产品的优劣, 同时也取决于门店选址的人口流量,线下经济很看重地段和客流,而不是像线上的流量根据算法导入。
实体经济要振兴,那么线下的实体商业性地产,必然会因此重拾辉煌。
此外,现在市场领域的规范运营要求,比如规范住改商、治理占道经营等,对于商业性地产,都是一个澄清生态的过程,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比如,曾经在路边随便搭一个简易棚户,就可以做生意,但现在,棚户区旧城改造等,私搭乱建不会再有多大空间,要做生意,就必须有合适的经营场所,就回去租门面、找商铺。
3、商业公寓类物业,占据的地段难以复制一般来说,公寓的选址,大多要比住宅更好,往往能够精准命中城市的商业脉络,比如门口就是地铁站、附近有大型写字办公楼集群、购物中心等。
在未来新城扩张速度放缓、价值回归到老城的发展阶段,公寓类产品,所占据的中心城区核心板块的地段,在中短期内,是很难被复制和替代的,具有相当的稀缺性。
在存量二手房市场上,商业性的公寓,由于流通性比较强,也很有可能成为房地产行业下一颗耀眼的明珠。
4、房屋租赁业方兴未艾随着城市房价的分化,一二线城市的租房群体也越来越大,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这五个城市的租住人口就达到了5000万,目前国内租房群体的人数超过了2亿人。
房屋租赁行业可以说是蓬勃发展,不管是短租、长租甚至是日租,都有市场空间。
而小户型独立公寓的物业类型,能够实现的坪效、租金回报率,都是远超大户型、三居室的住宅之上的,会有更为稳定的现金流回报。
所以,很多城市不乏一些二房东,甚至资本大佬都自己拿地盖楼,布局长租公寓赛道,说明这里面的利润空间和赛道规模是足够大的。
总而言之,前30年,房地产行业的主角是住宅,往后的30年,房地产行业的主角,很可能会轮到公寓、门面、写字楼等商业地产的全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