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时用的空包弹,中弹后为什么会冒烟?
空包弹分两种。
一种是没有弹头的,另一种是有弹头的,但这个弹头并不是真的弹头,而是用塑料树脂或者蜡来制作的假弹头。
它一出膛就融化了。
空包弹发射时,能够发出像真子弹那样的声音、火光和火药味,但它没有杀伤力。
既然空包弹没有杀伤力,那在演习中怎样判断它的毁伤情况呢?
这就要说到激光模拟对抗系统了。
由于空包弹没有杀伤力,在演习中有没有击中对方全靠导调中心的人员裁决。
但这种靠“瞎猜”的方法也让导调中心的人员难做人——特别是双方都打红眼的时候。
为了让导调中心好做人,也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于是激光模拟对抗系统就应运而生了。
参演人员、装备上都装有激光发射/应答装置,每击发一下板机,都同时射出一束激光。
这激光如果照射到对方身上,激光应答装置就会启动。
这激光应答装置主要装在参演人员的头部、前胸、后背、四肢,照中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反应,释放出代表受伤、重伤、阵亡的不同颜色的烟雾。
参演的装备也同样有这种装置。
当装备被击中,也会发出不同颜色的烟雾。
如果是“轻伤”,它会自动限制该装备的某些性能的发挥;如果是“击毁”,它就会自动切断该装备的油路电路,让它瘫痪在原地,只有等导调中心人员重新解码后它才能动弹。
当然了,飞机例外。
因为如果你切断了飞机的油路电路它就真的掉地上去了。
所以,飞机被“击毁”,它只是切断它的武器系统,其他功能则不受影响。
当然了,激光是直射的,用来模拟近战没问题,但远程火炮、火箭炮、弹道导弹、迫击炮……的弹道是弯的,打的是曲射目标,那它们的毁伤情况又怎么模拟呢?
其实,参演人员和装备上除了有激光发射/应答装置外,还有数据发射/应答/接收装置,演习场上也到处都有数据采集、传输系统。
远程火炮、火箭炮、弹道导弹、迫击炮……发射时,也会同时发送一组数据。
参演人员、装备上的数据发射/应答/接收装置收到这些数据后,会立即被导调中心部署在演习场上的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收集并传回导调中心的超级计算机上。
计算机马上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裁决,然后再将分析结果和裁判结果传回到参演人员和装备上。
参演人员和装备上的数据发射/应答/接收装置收到导调中心传回的分析结果和裁判结果后,会立即响应,发出代表受伤、重伤、阵亡的不同颜色的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