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为何将《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放到一章里?有何含义?
你好,我是国风因为林四娘的故事是石头记最后时刻暴露出来的匕首,就像荆轲刺秦时呈上的燕国的地图,最终图穷匕见!这里才是真正表露出红楼梦中“血淋淋的东西”也是通灵宝玉的核心——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非但于荡气回肠的姽婳词,鸿篇巨作的芙蓉女儿诔。
甚至于前面林黛玉悲春伤秋吟唱的〈葬花吟〉也是为了林四娘的故事而写!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不要以为这只是风马牛之叹,看江阴血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哪里不是悲歌重奏?
林四娘的故事,并没有出现在史书上,仅在王渔洋池北偶谈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等作品中出现过。
主人公陈宝钥是明末清初人,入京赶考途中路遇女鬼,谓林四娘,自称“妾遭难而死17年矣”。
池北偶谈中亦有此语“不幸早卒殡于宫中,不数年国破……”几乎都明示林四娘是故明宫人。
石头记中编撰了这个故事,将林四娘撰为镇守青州的恒王宠爱的女伎。
遭遇流寇,为报恒王血战而死,成就一段佳话。
这里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流寇到底是何人?
如果源于聊斋和池北。
林四娘的死非比寻常。
是死于国难。
但明朝灭亡之时,李自成并没有屠城。
虽然也有达官显贵及家人被杀的事例,但至少李自成善待了,大部分的明王朝后裔。
而真正使大明陷入万劫不复的地狱的是吴三桂引入的清军。
只有他们进入北京之后,进行了无差别的杀戮。
期间死于国难的宫人数不胜数。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其他作品中,对于作乱害民的马匪流寇都是直呼其名。
唯有林四娘的死,处理的非常隐晦。
这里只有一个可能,林四娘死于清军之手。
而曹雪芹引用这个故事来,自然针对的也是“清军”。
而且在这个故事被扒出来之前,已经通过贾政之口做了铺叙:昨日因又奉恩旨,着察核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落未经奏请各项人等,无论僧尼、乞丐与女妇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汇送履历至礼部,备请恩奖。
也交代了此为前朝旧事!故事的事发地青州更是坐实了对于清军的指控,因为李自成的军队并没有打到山东。
当时明朝的防卫非常薄弱,明崇祯11年和15年,清军两次一旅之师深入中原,一路烧杀抢掠直至山东,并悠闲的歇马三四个月。
掠夺完粮食财宝人口一路大摇大摆毫无芥蒂的撤回去。
而无能的明军只能远远跟随“抗议驱离”!林四娘的故事应设定发生在第一次清军入关之时。
〈可能这个故事在当地就传说良久了〉曹雪芹借着这个故事,揭示了满清军事入侵时的残暴杀戮和对当时明军腐败无能战斗力薄弱的谴责,似如:天兵一到,化为乌有!去原来是非战之力,人家自己走了,何等的讽刺!似如当年,蜀王孟昶花蕊夫人,一词亡国唱: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尽解甲,并无一个是男儿!曹雪芹对于林四娘是非常敬佩的。
所以爱这种“女儿”。
而对于那些妄食君禄,国难当头畏首畏尾的“臭男人”是非常鄙夷的!所以不但要歌以颂之——祝以《姽婳词》更以《芙蓉女儿诔》祭之!但凡读过红楼梦的人应该都会发现:林四娘的故事完全突兀于红楼梦故事之外,根本是可有可无!而且非常不合时宜的插入晴雯之死这段荡气回肠的情节之中!几乎硬生生的把这段牵动人心的故事强行分成了两段,前面是晴雯之死,本该直接接着花下祭奠!但是被林四娘的故事一刀两断。
一番鬼话之后〈这鬼话的含义相当了得,即是暗示了林四娘的故事是鬼话,又点出了林四娘故事出自鬼话(聊斋志异和池北偶谈都是借鬼说话)〉跟着一片宏大的祭文!似乎拉扯的情节,这还是为了祭奠晴雯而作。
放在这篇祭文中,却已经丝毫见不到晴雯的影子了。
我们知道秦雯这辈子干过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勇补孔雀裘。
但在这篇祭文中根本没有。
反而到了89回,说到宝玉上学,看到了晴雯补的雀金裘,人亡物在。
一时伤心逃课在家。
静室里摆了一祭,书写: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
”其词云:随身伴,独自意绸缪。
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实时休。
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
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
脉脉使人愁!这才是又有其名,又有其事。
确确实实的祭奠晴雯的。
那么前面那篇芙蓉女儿诔肯定就和晴雯无关了〈前面居然有了那么大一篇祭奠晴雯的祭文,根本没必要狗尾续貂,十几回之后又写出这么几行毫不起眼的祭文。
而正是这毫不起眼才应对了晴雯的身份〉!芙蓉女儿诔读到最后,花荫里现出一人,几乎把人吓死。
视之竟是黛玉!这也非偶然。
在前面宝玉过生日夜宴时,众人抽花签,明确了芙蓉女儿是林黛玉。
并不是晴雯,而且晴雯成为花神这件事就是一个小丫头信口胡编的,已经告诉了大家。
林黛玉出现后,并将祭文进行了一番修改: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先是改成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又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
被黛玉反讽之后,最后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引起黛玉满心狐疑。
其实何以狐疑?
自不在宝玉对晴雯的情分上,真正的疑,是这句话把这篇祭文拉到了她自己身上!成了祭奠林黛玉的祭文了!黛玉即是芙蓉女儿。
林黛玉被诩为谢道韫一般的咏絮之才,原型拥有智杀贼寇的勇武。
〈 谢道韫少博学,聪颖有才智,以大雪天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得到谢安的赞赏,后世遂称女子文学才能为“咏絮才”。
婚后,丈夫王凝之之弟王献之与宾客谈论,词理将屈,谢道韫在青绫屏障后参加议论,发挥王献之前议,宾客不能折屈。
其谈锋之健不让男子。
后在孙恩起义中,其夫与子均被义军杀害,她率领侍女挥刃入敌群,手杀数人。
后被俘,坚贞不屈,被孙恩释放,重归故里,一直寡居于会稽。
这故事是否和奋勇杀敌的青州林四娘十分相像呢?
〉应该是以此影射了林四娘的故事,林黛玉既是林四娘!芙蓉女儿诔真正祭奠的人物正是林四娘!石头记中断于80回,后事没了踪影。
直到若许年后红楼梦才非常神秘的出现了!但很快被满清政府迅速绞杀。
至高鹗,程伟元意图续书时,居然找不到一本完本,不得已以手中三十七八圈窜连补裰,修葺成完本。
可见,在文字狱横行的康乾时代,红楼梦的生存环境有多残酷!而其中包含的危险又多严重!以百曹雪芹不得不对其写出的文字万般包装,不肯轻示真相于世。
就是为了保全自己这条小命罢了!但如果我们也很蠢,仅仅看他花花绿绿的包装,可能永远也就难以了解红楼梦这部书的真相,难以读懂它的精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