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为何明清两朝多有京官争着去当地方官呢?
中国的古语说,朝中有人好办事,但是在明清两代,不是大富大贵人家出身的子弟如果中了进士,更愿意下去地方做官而不是待在北京,那这是为啥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京官挣得少,花得多!(1)京官和地方官的差别在大清考上进士就意味着能当官了,再不济混个7品县太爷也不是啥特别难的事情。
被留在北京当官和去地方当官差距还是很大,一般来说,京官升官快,但是钱少;地方官升官慢,但是来钱路子多。
不过京官也不是没有好处,因为首都的官员哪怕职位小,但是权力却很大,毕竟是上级部门,有的就是负责考核地方官员的。
所以地方官员巴结京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而地方官也很乐意做这些事,毕竟地方官往往比较有钱,收入较为丰厚,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们往往会稍稍分润一点儿给京中的同乡、同学和同年,哪天这些人发迹了能够提携自己一把,或者上头要收拾自己的话,也可以通风报信,提前做好准备,走关系。
地方官送钱也有说法,文献是这么说的,“道咸以前,外官馈送京官,夏则有冰敬,冬则有炭敬,出京则有别敬。
同年同乡于别敬之外,则有团拜项,谓每岁同年同乡有一次团拜也。
”(2)挣得少,花得多的京官对于中等地主出身的留京进士,比如曾国藩来说,在北京生活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
就算当上翰林院的庶吉士,朝廷也不会发房子,而且北京的工资也不是很高。
清代的官员等级分为九品十八级和未入流这10个大等级,一品是最高的,也就180两,接下来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从九品及未入流只有31两有零,这个薪水在北京城的话,属实不高。
就跟现在的北京一样,如果外地人月收入一万的话,只能算刚刚脱贫。
但是跟现在一样的是,北京的房价、房租却不低,根据《曾国藩的经济课》里头记载,“后来他在骡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条胡同看定一处住宅,十二月十七日搬入,每月房租八千文,全年需银66.95两,已占薪俸之半。
”得,北京的房子从清代就是那么贵,达官们买得起的也有限。
所以如果被留任京官,那么中等地主家庭以下的官员就要开始四处要钱了,正如康有为所说:“故得第之始,则丧廉寡耻,罗掘于乡里,抽丰于外官。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当官的话,马上就要丧失廉耻,不是找乡党要钱,就是到地方官那去打秋风,不然这官当不成。
不过乡绅黄四郎的钱也不是好挣的,官员们拿了乡里头的钱,就得跟他们合作,跪着要饭也实属正常,所以也就有了皇权不下县的说法。
这里推荐下《曾国藩的经济课》,它会让你知道,在中国,努力挣钱和当小镇做题家才是大部分穷人翻身的唯二道路。
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买一本,链接放在下面了。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