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去世后,留给孟小冬的遗产并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谋生的?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于香港,他的五太太孟小冬分到了23000元美金的遗产。
当孟小冬听到只能分到2万多,她说:“这怎么够……”杜家人发牢骚了,说:“美不死你!要不是老头子帮忙,举行过什么结婚仪式!丫头或女朋友,两千也甭想!”其实,杜家人说得也没错,只是话难听了点,如果不是杜月笙临终前有意安排,恐怕孟小冬一个子儿也分不到,昔日的“上海皇帝”、青帮大佬杜月笙对这个五夫人用情至深,可见一斑。
初次相遇1919年,杜月笙还是黄金荣的一个小跟班,偶然一次,他陪黄老板去看戏,12岁的孟小冬饰演压轴大戏《击鼓骂曹》中的一个老生,完美的扮相、扎实的唱功为她赢得满堂喝彩,杜月笙有心结识,马上命手下准备花篮,迫不及待地感到后台化妆室。
此时的杜月笙已经是个有家室的成熟男人,可是初见孟小冬,却不想让这个混迹江湖的32岁男人有些失态,作为黑帮老大,竟不自觉地给一个12岁的丫头鞠躬行礼,口中还念着韵白:“孟姑娘,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尚不经人世的孟小冬当时只觉好玩,不曾想眼前的这个男人会是自己日后所依靠的枕边人。
从那以后,杜月笙成了孟小冬的超级戏迷,只要有时间,便会去看她唱戏。
梅孟之恋尽管杜月笙心仪孟小冬已久,而且凭借他当时的势力,只要他想要的女人,没有抢不到手的,但是对于孟小冬,他没有使用黑帮的那套,始终保持着君子之交,甚至从来没有表露过自己的心迹。
其实,花季少女孟小冬已经心有所属,那个人就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的梅兰芳,一个是旦角之王,一个是须生之皇,冥冥之中注定有一段情。
1926年,梅兰芳与孟小冬应邀参加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王克敏的50大寿,席间,两人合演了一出《游龙戏凤》,一个是比女人还女人的男人,一个是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阴阳颠倒,戏里两人打情骂俏,眉来眼去,戏迷们都疯狂了。
于是有好事者极力撮合二人,因为多次合作,梅兰芳和孟小冬早就日久生情,相互爱慕,于是两人并没有反对,很快亲事被提上了日程。
孟小冬的父母得知后,极力反对,梅兰芳此时已经有了两房夫人,他们不同意自己的女儿给别人做妾,担心孟小冬嫁到梅家会受到两位夫人的排挤欺压。
为了打消孟家人的顾虑,梅兰芳的好友上门游说,他们告诉孟小冬的父母,梅兰芳虽然有两房夫人,但是大夫人多年病重,命不久矣,将来孟小冬直接顶替大夫人的位置,而且梅兰芳的伯父没有儿子,所以是兼祧两房,孟小冬嫁过去不是妾,而是正房夫人。
听他们一说,孟家同意了这门婚事,为了避免和二夫人起矛盾,梅兰芳单独在外面租了一套四合院以供孟小冬居住,梅孟正式同居。
婚后,梅兰芳金屋藏娇,不愿孟小冬再登台演出,虽然对舞台有所眷恋,但为了梅兰芳,孟小冬选择了隐退。
婚后的生活虽然有点平淡,但总算甜蜜,如果不是后来的一桩杀人案,恐怕孟小冬会一直呆着梅兰芳营造的温柔乡里。
戏迷李志刚得知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醋意大发,于是趁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偷偷摸到孟小冬的住处,准备手刃“情敌”,结果误杀了梅兰芳的好友张汉举,自己被赶来的警察击毙,第二天李志刚的头颅被悬挂在城门上。
这件事无疑给梅兰芳带来了阴影,因此,回到了二夫人的身边,并刻意疏远孟小冬。
如果这件事是梅孟决裂的开始,那么,接下来的这件事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30年,梅兰芳的养母去世,孟小冬身穿孝服前去吊唁,结果被二夫人拦在门外,当天前去吊唁的皆是圈内好友,二夫人故意刁难,出言羞辱,最让她绝望的是,自始至终,梅兰芳不曾为她说过半句话。
梅孟就此决裂,孟小冬一度消沉,油盐不进,极端的时候甚至想就此了却残生,亲人哀嚎,父母跪地,为了逃避,她离开北京,寄居在天津的亲戚家,过着吃斋念佛的日子。
离婚官司好友劝她,要离也要走法律途径,离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孟小冬心想,当初不明不白地在一起,如今再不明不白地离开,实在不是我孟小冬所为。
于是孟小冬连续三天登报离婚启示: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
名定兼祧,尽人皆知。
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
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
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经朋友介绍,上海有个女大律师,找她肯定能妥善解决。
孟小冬没有直接去找这名律师,而是先找到了结拜姐妹姚玉兰,姚玉兰当时已是杜月笙的四太太。
得知好姐妹遭遇不幸,经姚玉兰牵线搭桥,杜月笙准备亲自解决这件事,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机会来了。
其实就杜月笙当时的地位和权势来说,离婚这等小事完全没有必要亲自出面,不过既然是心爱女人孟小冬所求之事,他无不尽心尽力。
当天晚上,梅兰芳家中的电话突然响起,杜月笙直奔主题:“梅老板,这事要真闹起来,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不如我来做个和事佬,梅老板那个3万5万的,算作离婚补偿,从此脱离关系,你看如何?
”梅兰芳自知理亏,连声答应:“好吧,就按杜先生说的办,给4万。
”杜月笙说:“梅老板爽快,这样吧,4万我杜某先垫着,以后梅老板及时方便,从银行转个账就是了。
”梅兰芳无不感激,因为对于当时的梅兰芳而言,4万并不是小数目,立即兑现并非易事,可见杜月笙做人可谓滴水不漏,他之所以垫付,除了看透梅兰芳一时拿不出外,也想早点把钱给孟小冬,以免节外生枝。
迟到的婚礼杜月笙对孟小冬如此用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明眼人当然也包括四太太姚玉兰和孟小冬本人,姚玉兰有意撮合二人。
一次,孟小冬受邀来上海剪彩,期间都住在姚玉兰的府中。
有一天,姚玉兰要孟小冬陪她一起睡,两人说说体己话,没想到,半夜时分,姚玉兰出去了,进来的却是杜月笙。
这一晚,孟小冬没有反对,乖乖就范。
从那以后,孟小冬就留在了上海,和杜月笙开始了同居生活。
1937年,卢沟桥事变,杜月笙带着全家逃到了香港,孟小冬因眷恋父母,没有跟去,只身回到北京,相隔两地,杜月笙从没有忘记孟小冬,第二年,杜月笙安排心腹将在北京孤苦无依的孟小冬接到香港,他希望孟小冬能在自己身边长住。
不过,几个月后,孟小冬还是离开了香港,一方面,无名无分,长期同居恐怕会引来闲言碎语,而且杜月笙此次在香港只是临时居住,另一方面,在香港期间,杜月笙忙得团团转,她不想影响他的大事。
据说,孟小冬去香港的时候只有1个皮箱,回来的时候却有5个皮箱,其实不难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孟小冬长达7年时间没有唱戏,没有了收入来源,拜师学艺、生活所需从何而来?
可想而知。
乱世之中,一个男人体贴入微,护她周全,很难说这不是爱情。
与杜月笙在一起的时候,孟小冬从未要求过什么名分,并不是杜月笙不愿给一份婚姻的承诺,而是深知孟小冬的为人,从前,与梅兰芳在一起的时候,她多么渴望一个名分,却求而不得,再到杜月笙的时候,她宁愿没有任何名分也不愿意做妾,所以两人就这样保持着十多年的同居关系。
如果不是杜月笙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恐怕他们会一直保持着这种关系。
1950年,杜月笙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他自己可能也深感时日无多,所以必须要将身后事处理妥当。
当时,过年形势紧张,他准备带全家逃往法国,当管家正在统计护照的时候,孟小冬说了一句:“我跟你走,算丫头还是女朋友?
”杜月笙恍然大悟,心中大喜,曾经无数次他想给她一个名分,都被她婉言拒绝,如今她主动提出,大概是放下了前尘过往。
因为孟小冬的一句话,杜月笙毫不犹豫地给了她一个盛大的婚礼,婚礼当天,所到宾客无一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只是此时的杜月笙已经病得起不来了。
自杜月笙生病以来,孟小冬一直悉心照料,如今结了婚,更是衣不解带地在他身边侍奉汤药。
1951年8月4日,杜月笙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分配遗产。
可怜叱咤风云的流氓大亨,到此时,全部家当也只剩11万美元左右,他将遗产分了多份,孟小冬分得2万美元,这对于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孟小冬来说,无疑是不够的。
可回头想一想,如果不是那场“迟到”的婚礼,孟小冬可能正如杜家人所言,一个子儿也分不到,由此可见,杜月笙处处在为孟小冬打算。
交代完这些事后,杜月笙再次陷入昏迷之中,稍有好转,他便特意嘱托好友多多照顾子女和孟小冬。
8月10日,杜月笙突然在枕头下一阵乱摸,摸出一个叠起来的手巾,交给身边的陆京士:“这里有7000美金,你提我分一分,妈咪(杜月笙对孟小冬的称呼)最苦,给她3000。
”这是杜月笙最后的遗产,从财产分配可见,他对新婚妻子孟小冬的不舍和怜惜。
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一个人留在了香港,在香港平淡的日子里,孟小冬打打麻将、遛狗、看电视、练习太极拳,就是,就是不唱戏!因为杜月笙曾希望她不要再登台唱戏了,她的最后一次登台演出是在他的60岁大寿上,从那以后,孟小冬再也没有登台唱戏,或许,这是她能给杜月笙唯一的诺言。
那么,不唱戏的孟小冬没了收入来源,她是如何度过晚年的呢?
其实,我觉得孟小冬晚年虽然说过得可能并不富裕,但应该也不至于缺钱花,原因有三:一、收徒孟小冬虽然不再登台唱戏,可她师承余叔岩,一身艺术造诣就此失传难免可惜,于是在朋友们的介绍下,孟小冬开始收徒教京剧。
名师收徒,学费自然不菲,就比如当初孟小冬拜师余叔岩一样,又是送钱送物,还给余叔岩的女儿准备了嫁妆,所以这部分的收入来源一定不低。
二、亲朋好友接济不管是杜月笙的影响力,还是孟小冬自己的影响力,圈内好友自然不少,加上杜月笙临终前的嘱托,应该会有不少人的协助。
1967年,孟小冬和姚玉兰和好如初,姚玉兰盛情邀请孟小冬去台湾一同居住,此时杜家子女亲眷都在台湾,对孟小冬的基本照顾应该是有的。
三、一个人深入简出,生活开销并不大。
有那么一句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孟小冬晚年生活比较深入简出,没有太多额外的消费,开销并不大,所需也不多,加上杜月笙留的23000美元,应该可以生活得下去。
不过,孟小冬曾经有几次赚钱发家的机会,可惜都被她拒之门外。
她曾协助孙养龙编写《谈余叔岩》一书,这本书很快成为畅销书,据说赚了几十万稿费。
可是,孟小冬得知孙养龙家道中落,于是一分钱都没要。
还有一次,1963年春,国内邀请孟小冬回国观光、表演,并建议她灌录十张唱片,更希望她能将她的代表作《搜孤救孤》《空城计》和《捉放曹》等拍成彩色电影,流传后世,并告诉她,如若成行将奉赠一百万港币作为报酬,可是最终也被她婉言拒绝了。
由此可见,孟小冬对于名利是不很看重的。
一个对名利对名利不看重,那么自然不需要太多金钱来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