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2023-08-05
102 阅读

先理解孟子关于性善论的逻辑…孟子的逻辑是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善的。

《孟子·告子上》:“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不善不是开发的不够,而是不会养心…养心《孟子·告子上》:“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那么什么是小人,什么是大人?

《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能思的心是大人,不会思的耳目口鼻是小人,所以要养心,养了心就会守住本性…心在孟子的理论中,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心”…《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这就是孟子性善理论中的四端,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

四端肯定是善的,是天生的,即便是作恶多端的恶人看到小孩子掉进井里也会动恻隐之心,这个恻隐之心就是本性的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本性!本性在孟子的理论中,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不看清脚的样子去编草鞋,一准不会编成框;一说到吃,人们肯定喜欢吃大厨做的菜,没有人喜欢吃马喜欢吃的草;一讲到声音,赵季平、胡伟立、喜多郎的作品人们肯定喜欢,没有人喜欢听我这破锣嗓子吼一声;一说到美男子人们想到的肯定是古天乐、金城武、吴彦祖,我跑上来说我是美男子肯定大家都要吐…讲到心差不多也是如此,正直、无私、公正、诚信、明理、高义人们肯定都喜欢,想来应该没有人喜欢贪婪、自私、阴险、邪恶、卑鄙、龌龊…《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

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

’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於味也?

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惟耳亦然。

至於声,天下期於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

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

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这些本性不是外界加于我们的,是我本身就有的,只不过我们平时不去想和探究而已。

既然是我们本身就有的,所以我们就不能舍弃他,要去探求他。

探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怎么探求?

孟子提到了一个词叫“尽心”…尽心小孩子没有不喜欢自己父母的,人不经过学习而会做的能力是良能,不经思考就懂的那是良知…《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王阳明汲取了这一思想,龙场悟道悟出了致良知…朱子理解这一思想,说:“心具众理,盈天地间无不有理,皆不离一心之妙用。

”尽心知性知天,这是一个过程,也是孟子思想的最高标准…《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存其心,养其性存心,养性怎么做到?

孟子说不要失了一颗赤子之心…《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道德经》也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怎么时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心上要时刻存着仁字,行上要用道义约束自己…《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不要做违背道义,违背本心的事情,保持初心…这就是性善论的核心!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