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手机厂商宁愿通过升级芯片来降低功耗,而不愿去研制大容量的手机电池?

2022-08-28
5 阅读

有没有想过:生产出手机的整个流水线中,手机厂商仅仅只是充当甲方的角色。

SOC、内存、存储、PCB板、贴片、外壳冲模、屏幕、摄像头、电池、组装等等通通都是其他厂商的,甚至连样机是找专业的设计公司制作的。

手机厂商仅仅只是负责监督制造的品质,以及维护一个自有UI的系统。

芯片是高通、联发科,存储是三星、SK Hynix和镁光,屏幕是三星、LG、夏普、京东方,组装有富士康、三星、和硕……手机所有的零配件都能找到相应的厂商,假如有一样不是对应厂商的,那么手机从参数上就有点过不去,更别提销量怎么上去了。

还可以再细分,比如手机屏幕触控部分包括了触控芯片、film、模切功能键与模组,触控芯片可以是博通的,film可以是Nissha,模组可以是GIS、TPK,功能键可以是安洁科技、宝依德。

电池包括了电芯和pack,电芯可以是ATL、SDI、LG化学,Pack可以是德赛电池、欣旺达、新普。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我们身边的任何一样电子产品都不是一个厂商独立完成的。

手机这种复杂程度极高的产品,一个手机厂商是无法独立完成,它需要依赖无数家的上游厂商来共同完成。

这个过程体现了个体的专业和群体的智慧。

手机厂商没有办法将电池做到极致,没有办法将屏幕做到极致,也没有办法将芯片做到极致,手机厂商能做到的是将手机配件和系统组装好打包进行市场性销售,并依照市场的数据倒闭配件厂商进行产品升级。

这个形象就是活脱脱的甲方形态。

升级芯片降低能耗并不是手机厂商的意愿手机厂商渴望的是做一台手机恒久卖,不用再做市场推广,也不用再做产品研发。

这种情况可能吗?

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发生。

原因就是手机厂商不止一家,当有一家手机厂商使用了升级版的芯片,既降低了能耗,又提升了整体的运行速度,他就会脱颖而出,而其他手机厂商直接面临着产品更新换代下的淘汰。

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就被软件消耗掉了,安迪·比尔定律就是这么诞生的。

用户、市场、生产厂商、上下游之间同样存在着逼迫对手和合作伙伴成长,并快速达成升级换代的目标。

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希望手机电池容量更大手机电池容量更大,体积更小,安全系数更高这件事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很难实现,只能在相互妥协的情况下达成现有的目标。

相比较而言芯片升级换代更容易,而手机提高手机电池能量密度这件事更难。

芯片升级换代有明确的方向,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进发就可以,而电池却面临着无数的岔路口,还在锂电池门口徘徊。

有了三星note7爆炸事件的先例之后,手机厂商对于电池容量这件事看开了。

电池在追求极致容量和安全性,手机厂商还是保守地选择了安全性。

所以手机厂商去造电池就有点不务正业了。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