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出自?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哲学术语无关现有关资料普遍都将《周易·系辞上》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句话提出来单独翻译,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认为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
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
解读古文最忌断章取义,这句系词是《系词上》最后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并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与上文成因果关系,前因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后果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进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实际这里的“形”古通“型”。
既“模型;
楷模;
典型”;
“上”亦非上下之上,乃是“崇尚,提倡”之意;
“道”古文中亦作“导”。
是“引导”之意;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为“发表,宣告”之意;
“器”是“器重,重视”之意。
(详见注释。
)连起来大意是说:由于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作者决定用典型去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由此可以看出:《易经·系词上》中的“形而上、形而下”与现代的哲学术语根本没有半点关系。
现将这段系词简要翻译如下:【原文】子曰:“书⑴不尽⑵言⑶,言不尽意⑷。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⑸象⑹以⑺尽⑻意,设⑼卦⑽以尽情⑾伪⑿,系辞焉以尽其言。
……是故形⒀而⒁上⒂者谓⒃之⒄道⒅,形而下⒆者谓之器⒇,……。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
”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去最大限度地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最大限度地体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用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他的主张。
……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
注释:⑴“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
《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
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⑵“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
《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⑶“言”记载。
《左传·隐公元年》:“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⑷“意”《》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
《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
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
正是这意。
’”⑸“立”确定;
决定。
《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⑹“象”典型。
《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形:通“型”。
模型;
楷模;
典型。
)⑺“以”连词。
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⑻“尽”力求达到最大限度。
《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⑼“设”创立,建立,开创。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
”注:“设,施也。
”⑽“卦”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
《说文》卦,筮也。
按,所以筮也。
⑾“情”实情,情况(指事情的来龙去脉)。
《史记·高祖本纪》:“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⑿“伪”通“讹”。
改变;
变化。
《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骊姬之反情。
”⒀“形”《汉语大字典》通“型”。
模型;
楷模;
典型。
《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
”型:楷模;
典型。
《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⒁“而”能,能够。
《尚书·周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
”⒂“上”崇尚,提倡。
《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⒃“谓”通“为”。
因为。
《列子》:“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⒄“之”指示代词。
相当于:此,这,这个,这样的,这种。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⒅“道”后作“导”。
引导。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⒆“下”发表,宣告。
《战国策·齐策》:“令初下。
”例:下命令;
下指示。
⒇“器”重视。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
”《后汉书》:“朝廷器之。
”。
形而上者谓之道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思是: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体,超越一切世间存在,包括时空能量因果这些存在。
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
这个句子的出处是《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此内容出自《易经·系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
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扩展资料:1、《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2、《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
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3、关于“三易”之说。
《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
就是说,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
4、《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思是: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体,超越一切世间存在,包括时空能量因果这些存在。
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
2、此内容出自《易经·系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
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释义:“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谓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道”。
中国人很重视这个“道”,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象”。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其中“常”是恒的意思,《老子》原文中为“恒道”,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为“常”,“常”即永恒。
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说出来的名不是真正的名。
(大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扩展资料:一、易经的辨证法则:[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解析: 1、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
《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
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4、《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即[时]与[中]: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时]指与时势一致:也就是说和谐、与时俱进。
二、易经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
易经是中国儒家千年总结的哲理和经验,它包罗万象涉及的范围很广,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包括在内的一部全书。
易经给人类带来三把金钥匙。
1、第一把金钥匙是“阴阳”,世上任何事情阴阳平衡就达到了和谐,和谐就能发展进步。
2、第二把金钥匙是“五行”,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五行的身影,风水的命理学和位理学都从它而起。
3、第三把金钥匙是“八卦”,由八卦延伸为“文王六十四卦”。
他告诉我们宇宙的六十四个密码,大千世界都逃脱不了这个秘密。
参考资料:-形而上-易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思是形而上者是属灵的,形而下者就是属肉体的。
出自于《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
“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就是指具体有形状、有相貌,说白了就是有物质形态的东西,就是构成物质世界的这些元素。
从物质的角度出发,人们通过对物质形态的研究,然后总结出了其中的性质、规律、原理、变化规则等等,像这样通过人类思维总结出来的东西,就可以称之为道。
因为它不是直接从物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东西,但是它又同时存在于物质形态之中,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这就是通常意义的道。
当然,这还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大道”,而是广义上的道。
器是形而下,它的概念就是有形之物按照人的要求、按照人的意志而改变了它的原貌,使之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这样的东西就称之为器。
还是以五行举例来说明,为了人们的需要而使之发生变化,比如金,把它做成锅碗瓢盆,就变成了具体的器;
木,做成桌椅板凳,也变成了具体的器。
此外水、火、土,都可以变成具体的器。
人们既可以使用某种单一的物质变成具体的器,也可以将几种不同的物质综合在一起,而成一个具体的器。
比所说捏泥巴烧成陶罐,首先土里面就要加水,捏好后还要用火烧制,这就是借助了几种物质,最后形成的东西,还是形而下的东西,就是器。
扩展资料这是《易传·系辞上》中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
《易传》认为“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而万物都可以分属阴阳。
如“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上》),“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系辞上》)等等。
阴阳是宇宙大化流行的根本。
古人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在于把世界分为两个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一为“无形之世界”,一为“有形之世界”。
“无形之世界”包括中医中的概念精、气、神、魂、魄、意、志等等;
而“有形之世界”主要指我们的肉身,包括五脏六腑、肌肉、骨骼、血管、神经、淋巴、筋膜、肌腱等等。
参考资料-形而上与形而下-形而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出自?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哲学术语无关现有关资料普遍都将《周易·系辞上》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句话提出来单独翻译,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认为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
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
解读古文最忌断章取义,这句系词是《系词上》最后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并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与上文成因果关系,前因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后果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进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实际这里的“形”古通“型”。
既“模型;
楷模;
典型”;
“上”亦非上下之上,乃是“崇尚,提倡”之意;
“道”古文中亦作“导”。
是“引导”之意;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为“发表,宣告”之意;
“器”是“器重,重视”之意。
(详见注释。
)连起来大意是说:由于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作者决定用典型去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由此可以看出:《易经·系词上》中的“形而上、形而下”与现代的哲学术语根本没有半点关系。
现将这段系词简要翻译如下:【原文】子曰:“书⑴不尽⑵言⑶,言不尽意⑷。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⑸象⑹以⑺尽⑻意,设⑼卦⑽以尽情⑾伪⑿,系辞焉以尽其言。
……是故形⒀而⒁上⒂者谓⒃之⒄道⒅,形而下⒆者谓之器⒇,……。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
”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去最大限度地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最大限度地体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用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他的主张。
……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
注释:⑴“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
《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
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⑵“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
《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⑶“言”记载。
《左传·隐公元年》:“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⑷“意”《》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
《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
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
正是这意。
’”⑸“立”确定;
决定。
《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⑹“象”典型。
《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形:通“型”。
模型;
楷模;
典型。
)⑺“以”连词。
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⑻“尽”力求达到最大限度。
《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⑼“设”创立,建立,开创。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
”注:“设,施也。
”⑽“卦”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
《说文》卦,筮也。
按,所以筮也。
⑾“情”实情,情况(指事情的来龙去脉)。
《史记·高祖本纪》:“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⑿“伪”通“讹”。
改变;
变化。
《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骊姬之反情。
”⒀“形”《汉语大字典》通“型”。
模型;
楷模;
典型。
《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
”型:楷模;
典型。
《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⒁“而”能,能够。
《尚书·周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
”⒂“上”崇尚,提倡。
《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⒃“谓”通“为”。
因为。
《列子》:“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⒄“之”指示代词。
相当于:此,这,这个,这样的,这种。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⒅“道”后作“导”。
引导。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⒆“下”发表,宣告。
《战国策·齐策》:“令初下。
”例:下命令;
下指示。
⒇“器”重视。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
”《后汉书》:“朝廷器之。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八卦之中,乾坤相对,震与巽相对,离与坎相对,兑与艮相对,八卦对待成列,举凡天地间两两相重,成为六位的卦,以应事实的需要,因而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都在其中了。
阴阳两爻,递相推移,宇宙间的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