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6D2,配了24-70、定焦501.4,拍人像和风影再配70-200有必要吗?
喜欢旅游,我去过北京,去过广州。
如果旅游,我还有必要去上海么?
没必要因为国内的大城市都千篇一律,哪里都是高楼林立,水泥森林,到处都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只要是国内,你能在这个城市看到的,机关大楼、银行、医院,你到另一个城市,也都能看到,无非就是换了个名字,差不多的。
哪个城市,不都是人民政府、人民医院、人民广场……所谓的旅游景点,也都差不多的,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貌似仿古的商业街,里面的很多店面,名字产品都会耳熟能详。
就是到了各个城市不同的大商场,你会发现,卖的产品还是你家门口那座城市的那些品牌。
海尔、海信、长虹、创维……阿迪、耐克、李宁、安踏……哪怕一个世界大牌名贵包包,你在北京、上海的店里买,价格都是一样的,甚至优惠活动都是一样的。
你在北京买的品牌的东西,你甚至可以到上海的店里退换找售后。
到哪个城市,饿了你也还是吃个肯德基麦当劳,喝碗兰州拉面,渴了,喝瓶农夫山泉,有点甜……住在全国连锁的某个商务酒店,里面整齐划一的专修配套让你毫无身处几千公里之外的异乡感觉。
完全有必要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不同的人文,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不同的风景。
北京有庄严肃穆的故宫,上海有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
北京有大裤衩,上海有东方明珠。
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城隍庙。
北京有大大咧咧的胡同大爷,上海有婀娜多姿的精致女人。
北京有不去不是好汉的八达岭长城,上海有夜色撩温柔如水的人的外滩。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
人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旅游,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品味不同的美味佳肴,看到不同的人生故事。
摄影是什么摄影不就是拍照么?
把你看到的,拍下来,留作以后回头看看的一个记录。
这种想法没有什么不对,也是摄影的真谛之一。
所以,现在全国十几亿人,百分之八九十的,有个拍照手机就足够了。
那么,剩下的百分之十的,拍照就是“摄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么?
当然!不同的地方,就是专业、专注。
所谓拍照,就是拿起来就拍,看到了就拍,拍下了就行。
无论你拍的怎样,这是你此时此刻想要记录的,高度自动化的拍照手机让你所见即所得,你都可以自豪地给朋友分享:看,我拍的不错吧。
不错,不错。
挺清楚的。
然而,这肯定不是摄影人真心的评价。
如果你拍的确实好,他真心夸你,他会说:你这张照片,主题非常突出,拍摄角度独到,构图大胆均衡,用光自然巧妙,色彩主次分明……什么是专业?
专业就是把一个简简单单的东西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那么,摄影是什么?
摄影就是用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或者在同样的地方和同样的人,不同的角度和想法,拍出各种不同,但是都赏心悦目的照片。
镜头是人的第二双眼睛摄影主要就是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但是,近视眼看远不行。
模糊。
老花眼看近不行,模糊。
弱视的光线不好等于睁眼瞎。
镜头也一样,焦距短了拍远不行,光圈小了拍弱光也不行。
每个焦段都有每个焦段不同的用处,每个焦段也都有不同的表现力。
买佳能6D2最多的,是摄影初学者,而是是真心想好好学习这门技术和艺术的。
从性价比来说,绝大多数摄影老师、厚道店家推荐,都会搭配佳能6D2+24-105f4+50f1.8小痰盂。
24-105这个焦段,日常生活、旅游、扫街绝大部分拍摄题材都能兼顾,画质也说得过去。
缺点么,不在画质上,主要是光圈只有f4,弱光拍摄力不从心,拍人像就更捉襟见肘,拍不出大光圈虚化的梦幻镜头。
而俗称“小痰盂”的50f1.8,别看很便宜,定焦无弱旅,画质杠杠滴,拍人像,也能拍出相当好的虚化效果。
题主直接入手了24-70和50/1.4,想必不会是24-70f4,大概率应该是24-70/2.8,因为24-70f4,比较小众,价格也不便宜,很鸡肋。
24-70f2.8属于镜头里的“大三元”,也是黄金焦段,婚礼现场、活动现场、影楼内外拍摄,都是最常用的。
“大三元”价格都不便宜,都1W+,所以画质也不含糊。
“一分钱,一分货”在摄影圈里很适用。
50/1.4是一款老牌的经典人像镜头,也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款镜头,很多影楼的专业摄影师也常拿来当干活的工具。
比50/1.8好的当然不是那一点点光圈,而是画质提升。
50f1.2的“人像镜皇”当然更好,就是太贵了,而是一般人驾驭不了。
全画幅相机配50mm焦段定焦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是非常适合人眼的视角效果的。
这枚镜头优点当然就是自然,缺点就是太自然,不够广角的夸张,也没有长焦的空间切割感。
6D2这个相机,只能算是入门全画幅单反相机,对焦性能比现在佳能的半画幅R7、R10都差多了,但是画质还不错,2600万的像素也不低,拍风景人像的基础用途足够了。
那些说“够用就好”,或者“一镜走天下”的,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女人有了那么多裙子和包包,还是要不断地买新的。
“一镜走天下”可以说是懒或者不专业。
说“够用就好”的,除了“穷”,没有别的说法可以解释。
题主已经有了24-70和50/1.4,只是问要不要再配70-200,那看来也不差钱。
既然不差钱,那还会纠结多一个包包,或者多买条裙子么?
买、买、买啊。
70-200f2.8,也是大三元之一,和16-35f2.8,加上已经有的24-70f2.8,都是摄影最常用的镜头,焦虑涵盖16-200。
如果不差钱,这三个镜头都必须买。
狭小空间退无可退或者想直接拍大场景,用过16-35,你就知道16和24的焦虑差别,你就知道16mm的超广有多香。
70-200拍风景,会带来长焦的空间压缩感,能把远处的风景拍的更加清晰细腻。
70-200拍人像,135mm以上,利用大三元镜头的高画质,加上大光圈的虚幻,就能拍出清晰的人像浮在模糊的背景之上,这就是俗称的“空气切割机”效果。
写字可以用个树叉在地上划拉,如果要学习或者表现书法,选择毛笔,那狼毫有狼毫的用途,羊毫有羊毫的特点,兼毫有兼毫的优势。
喝酒也一样,万里河山,孕育千百好酒,我喝过了浓香、酱香,喝过了凤香,米香,我还要喝清香和豉香,尝一尝老白干香和芝麻香么?
如果不差钱,那一定尝一尝。
没有钱,有朋友,有运气,别人合法送的,也品味一下。
喝酒也和摄影一样,浅尝即止,一瓶啤酒走天下。
懂得品酒,才会舍得投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图片由讲故事的摄影师某为手机摄于济南[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