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毫米的机枪为什么不能取代12.7毫米机枪?

2022-08-31
3 阅读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口径越大威力越大,不仅如此口径大了,还让武器在射程上有加成效果。

就拿威力来说,14.5毫米机枪扫到人体,不用一串子弹扫过去,一发子弹过去,人体挨着就直接碎了。

对于这个结论,估计很多人会表示惊讶,我们做个对比就能明白了。

巴雷特的威名我们都是听说过的,绰号大炮,枪口还装备了一个硕大的制退器。

巴雷特放在地上发射一枪,那种震撼就不用提了,光地面上的尘土都能直接给震的飞起,射手就跟置身于火炮阵地的感觉一样,处在烟雾缭绕之中。

至于真实的威力,我们在网上的视频中能够看到,巴雷特一枪过去,人直接就被分成了两半了。

而巴雷特的口径就是12.7×99毫米弹药,所以要是换成14.5毫米口径的弹药,威力只会更胜。

威力会有多大呢?

说一组数据就明白了。

比如一款叫做ZPU—4式四管高射机枪,它使用的是14.5×114毫米子弹,这种子弹个头大的出奇制胜,枪口的动能可以达到三万焦耳。

那么巴雷特的枪口动能是多少呢?

仅仅只有一万八千焦耳,相比之下巴雷特的枪口动能比ZPU—4差快一半了。

那么根据枪口的动能数据,我们不难推断14.5毫米口径的机枪是一个怎样的一个大杀器的。

威力是很大,但在现实的应用却是截然不同的。

如今在武器装备中,14.5毫米的机枪却比12.7毫米的机枪装备得更多,更吃香。

不说别的,就拿舰载武器来说。

我们在观看有关二战的电影,尤其是海战的电影,当敌人的飞机攻过来之后,舰船上的船员,就会有机枪手甚至是厨师抱着机枪透过一个铁圈制作的瞄准器,对着来袭的飞机狠命的扣动着扳机,疯狂的将子弹向着飞机输出。

而这种情况下,往往不是飞机被打下在机枪手的身边爆炸,就是机枪手被飞机炸得粉身碎骨,场面热血沸腾。

其实这种机枪基本上都是12.7毫米机枪,它算是二战时期舰艇上最后一道阻拦火力了。

在二战时期,这种机枪在一首舰艇上会装备好多支。

如今少了,毕竟都是导弹攻击了,机枪的效果不明显了,最小的口径都二十毫米以上的防空炮了。

当然,机枪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当亚丁湾护航的时候,就又把机枪请了出来,就算是这样,能够上舰的机枪也大多是12.7毫米,基本上看不到更大口径的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就要和机枪的定位来说事了。

14.5毫米机枪的尴尬。

话说,在过去各国国家的战斗机,都还是螺旋桨飞机,这种飞机除了螺旋桨这个特点外,就是皮薄,都是木头板子加上点蒙皮制造而成的,有金属的地方也就是发动机了。

那么遇到这种飞机,不论是12.7毫米机枪还是14.5毫米的机枪,效果都是差不多的,都能将飞机打下来。

当然14.5毫米的机枪威力还是大一点,但非常尴尬的是,虽然威力大,12.7毫米的机枪击毁飞机的能力也不差。

再说,口径小了,还意味着能多装点子弹上去,毕竟飞机的载重都是相当精贵的,子弹装得多,那么飞机的作战时间还能延长。

所以12.7毫米机枪就开始大行其道。

那么到了喷气时代,好家伙,飞机都换成了金属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机枪其实就不管用了,都得是二十毫米口径的航炮来解决问题。

当然固执的美国人依然还在使用他们的12.7毫米机枪,结果栽了跟头,这才丢掉了他们的固执,换成了二十毫米的机炮。

那么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14.5毫米机枪能干的事情,其实12.7毫米机枪干得也不错,而12.7毫米机枪干不了的事,放在14.5毫米机枪上,貌似也干不好,不然我们不会直接就上二十毫米机炮,将14.5毫米机枪弃之不用了。

所以这就弄得14.5毫米口径的机枪地位相当尴尬。

而如今的飞机装甲比过去要好很多,毕竟飞机越来越贵,动辄几千万美元,高了的话都有上亿美元。

所以装甲的防护就上了日程,就算差一点的武装直升机,为了提高战场的生存率,都在想办法增加自己的装甲厚度。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不要和武装直升机说什么机枪,他们的装甲可以硬抗一些小口径的炮弹了。

小炮对付装甲都困难,就更加别说14.5毫米机枪了,就算是14.5毫米机枪装上了穿甲弹,他也仅仅能对付一辆悍马而已,真正的装甲车14.5毫米机枪想要撼动,还是很费劲的。

所以这就尴尬了,12.7毫米机枪打不动装甲,威力更大的14.5毫米机枪拿装甲也没辙,得出结论就四个字——要你何用?

再加上,打其他一些软目标,12.7毫米机枪就能胜任了,为什么要带着14.5毫米机枪呢?

要知道口径大了,就意味着成本增加,而打仗是极为耗费钱粮的事情,同样效果的东西,当然得选择价格便宜的了,这样就会压缩成本的。

当然遇到12.7毫米机枪打不动的东西,部队就不会再考虑机枪的,而是直接考虑上几门小炮好不好?

而现在部队里随行的迫击炮,也不白给,杀伤性可要比一挺14.5毫米的机枪好用多了。

再有就是重量问题,口径增大的同时,其实机枪的重量也在增大,这是不可避免的东西。

毕竟口径大了后坐力就上去了,不沉重一点,扛不住后坐力,精度就上不去了。

所以在重量上就遇到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机枪都是给步兵使用的。

一般情况下,步兵如今都在使用装甲运兵车代步,看起来重一点的东西不用人工去扛,但这仅仅是一般情况下。

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呢?

翻越大山头,穿过茂密的丛林,装甲运兵车它也得能开过去才成。

那么在这个时候,步兵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携带武器了。

而人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太重的东西,步兵是不喜欢的。

那么在效果差不多的情况下,部队当然喜欢口径较小的12.7毫米机枪,而且口径小的机枪,同比携带的子弹还会多出不少。

当然了,空口无凭,说个对比就明白了。

美国著名的老干妈,勃朗宁M2HB型12.7毫米重机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使用年限都快一百年了,这老古董依然活跃在美军的装备中。

这枪的体重是38.2公斤,看起来还是挺重的,其实现代的重机枪大多都会控制在二十五公斤左右。

当然勃朗宁M2HB12.7毫米重机枪,他也不是没有改进方案去减轻这个重量,事实上方案不止一套,他们还想将这挺重机枪达到和其他武器零件互换的程度,但最后因为造价被提高而被丢弃了。

所以可以认为勃朗宁M2HB型12.7毫米的重机枪,它的体重还是有代表性的。

那么14.5毫米机枪的重量又如何呢?

比如文章之前提到的ZPU—4四管高射机枪,光一个枪身就重达49.1公斤,这还不算其他的部件。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人会产生疑问,用ZPU—4四管高射机枪举例相当的不厚道,你都四根管了,怎么比。

好,我们就用14.5毫米最轻的机枪做比较。

最轻14.5口径,应该是我们的02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了,所有的零件都算进去,全重也有七十三公斤。

02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要是靠人工运输,就要被分解成七大块,最大的一块也要有十六公斤的。

说实话,这分量确实够大的,要是让步兵携带,太重了,用的人员也多,六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而使用12.7毫米机枪,就完全不同了,如今大多数这种重机枪都在二十五公斤左右(当然也有更重的),这种重量转移和运输都是相当方便的!要知道,如今的战场灵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准。

毕竟一个火力点一旦暴露,前后用不了多长时间,一个报复性的火力覆盖就过来了,就算没有火力覆盖,一发精准的导弹瞄着机枪的枪口就给你打过来了。

所以机枪阵地的转移也是很重要的,太重的话显然是不方便的。

当然14.5毫米口径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如今的14.5毫米口径,也有一些使用到了反器材狙击步枪中了。

毕竟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巴雷特反狙击器材枪,只有12.7毫米,如果这种反器材狙击枪的口径增大到14.5毫米的话,估计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其实国际上也是有这么做的,比如NTW反器材步枪。

不过说实话,因为很多国家使用的口径大多都是12.7毫米,这就造成了使用14.5毫米口径子弹的稀缺,这种稀缺会导致使用14.5毫米口径的武器更加的稀少,最终又进一步推高了14.5毫米口径枪械的价格。

那么价格高了的话,用的人就会少,然后就陷入了死循环中。

所以14.5毫米口径就算是换一个路径去发展,也是很费劲的,市场都被12.7毫米口径给侵占了。

接着我们将话题说回14.5毫米机枪。

那么14.5毫米机枪这么不实用,为什么还有研发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就以文章之前提到的,苏联造的ZPU系列来解释。

话说,在二战期间我们都知道德国人使用闪电战,一个偷袭就将苏联大部分军队给消磨殆尽,苏联当时损失惨重。

其实德国人使用的闪电战,它的核心是飞机的应用,通过飞机首先将对手的飞机,指挥所,燃料库,交通枢纽等等重要的节点给予摧毁,然后利用装甲部队的速度推进,给予对手摧毁性的打击。

所以一开战,苏联人很不适应这种全新的战术战法,吃了大亏。

这就导致在一开始苏联为了防御德国人的空军,把所有能用的各种武器都用上了,八十五毫米高炮,7.62毫米的轻武器,甚至连防坦克步枪都哪里狙击天上飞的的德国飞机。

所以在这一系列较量中,苏联人意识到防空的重要性。

那么在二战结束之后,冷战开启,冷战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双方都在防备对手对自己发起进攻,不然也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军备竞赛了。

在这种背景下,加上二战空军留给苏联的印象,苏联的军工部门这就开始着手研发防空武器。

当时,苏联军方提出的要求就是,高射机枪要使用14.5×114毫米枪弹,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看重了14.5毫米枪弹要比12.7毫米强大的杀伤性更大。

最终苏联的武器设计师,就以反坦克为蓝本开始研发,出来的产品被命名为KPV14.5毫米重机枪。

这款KPV14.5毫米重机枪,随后就被安装到了三个类型的牵引式高射枪架上了,这就造就了三款高射机枪,分别是ZPU—1单管高射机枪,ZPU—2双管高射机枪和ZPU—4四管高射机枪。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的工业水平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就开始仿制苏联的武器。

于是在1955年的一月十一号的时候,我们就引进了二战以后苏联发展的第一代轻武器,其中就包括ZPU系列的高射机枪。

在第二年,我们就成功仿制出了ZPU—4四轮四管高射机枪,当时这款高射机枪被我们叫做1956式四联高射机枪。

在仿制成功之后,我们用14.5毫米的ZPU—4高射机枪,与12.7毫米的五四式高射机枪(仿制的是苏联制造的德什卡M38高射机枪)做了一个对比实验。

首先14.5毫米的弹头的质量比12.7毫米的要重33%,再有就是初速度要高出21%,有效射程会增长25%,而射速也有至少两倍的增量。

那么14.5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对于斜距离两公里内的飞行器具有杀伤效果,但这个目标的速度要在三百米每秒上才成,超过这个速度,跟不上。

当然了高射机枪不仅仅是一款针对高空目标的武器,对于地面目标也是有杀伤性的,比如在一公里内可以对付轻型装甲目标。

所以我们也是14.5毫米口径武器的使用者。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