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锆石导弹将服役,4分钟直抵华盛顿,无法拦截,美国要如何防?

2022-09-02
5 阅读

谢邀,这个问题有点标题党的感觉了。

俄锆石导弹说的是3M22 Tsirkon吧?

可以说这种导弹代表了未来巡航导弹的一种发展趋势。

预示着完全大气层内的高超音速打击或将成为现实(常态)。

根据俄罗斯目前给出的测试结果,锆石可以在不越过卡门线的前提下达到9马赫以上的飞行速度。

但是4分钟直抵华盛顿,这句话有待商榷。

为什么呢?

你没提距离!是在华盛顿100公里处发射,还是在华盛顿14000公里处发射,这件事貌似就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了吧?

这是一个算术题,4分钟有240秒,即便是海平面音速的340米/秒,忽略导弹的加速时间,240秒也仅仅够导弹飞出735千里的距离。

咱们以华盛顿为圆心,735千米为半径画一个圈,只有圈内发射才能达到“4分钟直抵华盛顿”这一野望。

所以,摒弃发射距离谈打击时间和不谈剂量谈毒性一样都是耍流氓的行为。

同时,俄罗斯又能以什么方式从黑海派遣舰队出来横跨整个大西洋抵达距离华盛顿735千米以内的美国沿岸呢?

话说我如果站在四内克河著名的蓝色大桥正中央,向华盛顿来这么一下子,不要4分钟,也用1分钟,仅仅需要一秒钟,我就能拿一把弹弓直抵达华盛顿。

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当然了,并不是说锆石不行。

而是十分反感这种标题党的行为。

锆石导弹是一款开创了先河的武器。

通常为了达到高速打击的目的,我们都会用弹道导弹的方式来实现。

通过火箭发动机一方面提高武器的动能,另外一方面则是将导弹向高空打出,这样一来动能就被转化成势能储存起来。

在弹道导弹的再入阶段这些被储存起来的势能就会转化为巨大的动能,这就让弹道导弹有超过马赫20的巨大速度。

刚刚在前面说了锆石导弹的整个飞行过程中不会超过卡门线,也就是说这种导弹并不是以火箭发动机缓缓的累积势能而获得高速的。

俄罗斯为锆石导弹配备了一台相当强劲的发动机。

以至于这款巡航导弹的发射重量达到了10吨,好在锆石在发射之初利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达到音速后就会以超燃冲压发动机接管导弹的动力供给。

长度9米、直径60厘米,重达10吨的导弹是什么概念呢?

这是一枚中程弹道导弹的尺寸,然而只射击1000公里之内的目标。

看似俄罗斯是不是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只不过高明就高明在这里了。

锆石所探索的目标是全程在大气层内实现高超音速。

距离并不是一个显著的指标,更重要的指标是在速度上。

一般的来说高超音速度达到6马赫以上即可,但俄罗斯硬是将导弹的速度拉到了9马赫以上。

目的其实是在利用“黑障”。

我们都知道,在飞船返回地面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无法和地面取得联系的,这是因为飞船高速地和大气摩擦,在飞船的表面形成一层高温的等离子体层。

这层等离子体不仅仅是有极大的热效应,而且还会吸收无线电信号。

让飞船无法和外界通讯。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黑障”。

那么在大气层内产生黑障的最低速度是马赫9,这个速度恰好是锆石导弹所达到的速度。

黑障不仅仅是可以对无线电通信构成干扰,其实这是一个对电磁波全频带吸收的高能等离子体现象。

应用于空间探测的雷达其实也是发射电磁波的,在锆石导弹达到9马赫后周边黑障等离子体产生,从理论上来说这枚导弹就从雷达屏幕上隐身了。

它不仅仅是速度快,而且打击更具有突然性。

除非光电设备在第一时间发现这枚导弹并进行长时间的稳定有效跟踪,单纯地依靠雷达来确定这枚导弹的来袭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这才是锆石导弹的最大杀手锏。

说明了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道理吧?

至于“美国要如何防?

”这件事就说大了,W君又没拿五角大楼的津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唯一要说的就是“堂堂正正做国”,再直白点就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少做不义之事,多少就不怕导弹来袭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