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困沙丘三个月后活活饿死,期间居然没有一个亲信去救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作”。
赵武灵王,是战国历史上赵国的第六任国君,同时他也是在战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一位君主。
他十五岁继位,刚一继位就面临着五大诸侯的重兵压境,最终靠着强硬的手段和高明的谋略,促使五大诸侯退兵,保住了父亲赵肃侯留给他的基业。
之后,他锐意进取,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大力发展赵国实力。
最终,在中原各诸侯因连年混战而焦头烂额之际,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已经悄然成为北方的霸主之国。
但这样的一代雄主,最终的结局却极为凄惨,不仅被困在沙丘宫内三个月后,因断水断粮导致活活饿死,并且,在他被困期间,没有一人前来对他施以营救。
那么,赵武灵王为何会落了个如此结局呢?
这一切,还得从一个梦说起。
赵武灵王四年(公元前322年),赵国的重要盟友韩宣王前来拜会赵武灵王,双方就当时诸侯混战的复杂形势,展开了深入交谈,共同商讨如何应对当前局势。
除了商谈国家大事之外,韩宣王还向年轻的赵武灵王提出了一个请求。
这个请求,就是韩宣王有意和赵国结成姻亲,以便加固韩、赵两国的盟友关系,由于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还活着的时候,就有这个倾向,所以,这场姻亲十分顺利的得到了赵武灵王的同意。
公元前321年,赵武灵王正式迎娶韩王的女儿为夫人,这个女子,便是赵武灵王的第一个妻子。
婚后,这位韩王女儿为赵武灵王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对此,赵武灵王十分高兴,因此,就立了这位韩王女儿为王后。
并且,赵武灵王亲自为自己的长子取名为赵章,同时也把他立为的太子。
按常理来说,既然赵武灵王已经早早确定了太子,那么一般情况下,太子的人选是不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毕竟太子乃是“国本”,而轻易动国本,必然会招来动荡。
对于这个道理,赵武灵王也十分清楚,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过更换太子这个念头。
所以,当时在赵武灵王的后宫中,父慈子孝是每天都要上演的场景。
但这个温馨的场景,却在赵武灵王登基的第十六年时,开始逐渐有了一丝变化,并且最终再也没有重现。
怎么回事呢?
和赵武灵王的一个梦有关。
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在某一天,做了一个美梦,在梦里,有一个少女对他鼓琴而歌,翩翩的体态,绝美的容颜,以及美妙的歌喉,都让赵武灵王因此而沉醉。
而在梦醒之后,赵武灵王十分失落,并对梦中的少女思念倍至,于是,在某次他和大臣饮酒的时候,他接着酒兴,详细的描述了自己这个梦境,还具体描述了那个少女的形象。
而当时在座的大臣中,有一个叫做吴广的人,听完赵武灵王的描述之后,就觉着这分明就是在说自己的女儿吴娃(又称孟姚)嘛。
因此,他赶紧向赵武灵王汇报了这种情况,之后,又把女儿献给了赵武灵王,而赵武灵王一看,吴广的女儿确实与自己梦中的少女一模一样,所以,就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之中。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也太扯了吧,哪里会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呢?
事实上,这件事之所以会这么巧合,是因为这种巧合,是赵武灵王和心腹大臣人为制造出来的,而他的目的,可不仅仅是要得到一个妙龄少女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赵武灵王继位不久后,为了提升赵国实力,便开始在国内主张“着胡服”“习骑射”,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胡服骑射”改革。
这个改革,确实让赵国的实力大大提升,但在刚开始的时候,却遭到了不少大臣的抵制。
毕竟,当时儒学兴盛,不少诸侯国也已儒学作为治国根本,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显然背离了儒学的传统思想。
尤其是赵武灵王亲手灭掉了尊儒学为正统的中山国后,更是对儒学倡导的治国之道极为抵触。
在他看来,只有英勇无畏的战士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而中山国“贵儒学、轻战士”的政策,只能是沦为覆灭。
所以,他就下定决心推行“胡服骑射”,但仅靠他施展权威去压制大臣又不利于“胡服骑射”的真正落实,因此,他就需要找一个更为合适的理由来说服赵国的宗室与大臣们。
而经过他和谋臣肥义商量后,一场假借先人遗命的戏码就上演了。
最开始,是赵武灵王先用梦到少女为理由,把吴广之女孟姚娶回了后宫,之后,赵武灵王又对外声称,经过考证,孟姚乃是舜帝的后裔。
更重要的是,赵武灵王还编造了一个谎言,声称娶孟姚乃是先祖赵鞅留下来的遗命。
“今余思虞舜之勲,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
”《史记.赵世家》就这样,孟姚摇身一变,成了舜帝的后裔,而众所周知,舜帝当年就是不拘常规,在接位后大力进行改革,才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
因此,赵武灵王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向宗室和大臣宣布,自己娶了舜帝的后裔,就是要继承舜帝的改革精神。
除此之外,赵武灵王还搬出了赵国先祖当年赵简子(即赵鞅)为了扩张赵国版图,不惜册立有着异族血统的庶子赵毋恤(即赵襄子)为继承人这个例子,以便说服赵国的宗室和大臣们,支持和同意他的“胡服骑射”改革。
最终,赵武灵王成功了,曾经反对他的大臣大部分都表示,既然大王你连“简襄之烈”都搬了出来,我们也不好说什么,听你的就是了。
“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岂敢不听命乎?
”---《史记.赵世家》毕竟,简襄之烈在赵国历史上的绝对的政治正确,如果反对,那无疑是就成了赵国的叛徒,而经过这么一系列操作,赵武灵王终于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
同样,由于孟姚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赵武灵王极为宠爱她,而在两人婚后不久,孟姚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赵何。
而这个赵何,正是日后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的关键。
赵何十岁那年,母亲孟姚去世,临终前,孟姚请求赵武灵王,把他们的儿子赵何立为太子,以便在将来继承赵武灵王的大统。
我们都知道,废长立幼历来是古代王朝中的大忌,也是乱政的来源,但当时赵武灵王却十分痛快地答应了孟姚的要求。
至此,年幼的赵何替代了哥哥赵章,成为赵国新的继承人。
赵武灵王能做出这个决定,除了他对孟姚有深厚的感情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一向自视甚高,觉得自己能控制住局面,不会让乱政发生。
但是他却高估了自己,更忽视了人性,并且,他在立赵何为太子后,又出了一个昏招。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年富力强的赵武灵王向大臣宣布,要禅位于儿子赵何,自己则退居二线。
当然,说是退居二线,赵武灵王并没有彻底放权,而是自称“主父”,主要负责赵国对外军事等事务。
而国内的政务,则由赵何与相国肥义负责。
这么一个计划,其实是赵武灵王意图构建“二元政治”,即自己和儿子都是国君,各自分管一块,以便让赵国变得更强。
同时,赵武灵王另一个用意,是想着自己年少那会,刚一继位就面临了诸侯压境,同时当时赵国内部暗流涌动,导致自己当时境况颇为凶险。
所以,他不愿意让这种凶险与艰难再让儿子尝试到,因此,他就想趁着自己年富力强,扶持自己儿子赵何一把,好让他顺利接管大权。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一个国家绝对不能出现两个政府,而军权和政权也必须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国家产生内耗,也能避免国家因此而分裂。
但赵武灵王却不这么想,依然固执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实行,如果当时他能完全放权,也不至于后来凄惨收场。
只可惜,凡是没有如果,这世上也没有后悔药能吃。
而在不久之后,赵武灵王又出了一个昏招,他在传位给次子赵何后,突然又开始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大儿子赵章。
原因是某天他看到赵章去拜见赵何,行为上唯唯诺诺,神态上萎靡颓废,这就让赵武灵王极为痛心。
要知道,当初赵章也是一个出色的太子,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却说被废掉就废掉了。
并且,在被废掉之后,赵章毫无怨言,对待赵武灵王还是和以前一样孝顺恭敬,这就更让赵武灵王感到愧疚不已。
于是,赵武灵王决定,要找一个方式,来弥补大儿子赵章。
最终,赵武灵王把赵章封为安阳君,封地则是广阔的代地,同时,他还安排了能臣田不礼作为赵章的谋臣。
并且,赵武灵王还下令,以后包括仪仗用度等方方面面,赵章的待遇与赵何一模一样,绝不厚此薄彼。
但这显然就是要乱套的节奏,要知道,当时赵国名义上的国君是赵何,但现在他的哥哥各个方面却和他一样,这让赵何怎么想?
同时,赵章原本是太子,之后无故被废,如今赵武灵王又是给封地又是给权力,怎能不让赵章对王位有了新的想法?
而在接下来,赵武灵王的操作就更让人无语了。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决定,把代郡分给老大赵章,让赵章在这里称王,在这个决定颁布之前,他先找到了相国肥义,准备听一下肥义的意见。
肥义这个人,是一个忠诚的臣子,同时也是一个深谙政治的好手,他十分明白赵武灵王这样做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因此当面对赵武灵王的想法表示反对。
如果仅仅只是反对,倒也没什么,关键是肥义回去之后,又把这件事告诉了老二赵何。
赵何一听,这还了得?
如果任由父亲这么胡闹下去,那么赵国就要一分为三了,甚至按照赵武灵王的风格,自己这个赵王估计都做不成了。
不行,必须先下手为强,不然真的会死得很惨。
于是,赵何与肥义进行商议,如何应对当前局面,与此同时,几个曾受赵武灵王打压的宗室、大臣闻风而动,纷纷聚拢到赵何身边,表示愿意坚定支持赵何。
因此,赵何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组织起了自己在朝堂上的联盟,而通过联盟,开始多方运作,负责筹兵的去筹兵,负责戒严地去戒严,总之,赵何一方在紧张但又有序的气氛下,展开了对赵武灵王的反制行动。
其实事情到了这个程度,作为儿子的赵何,已经是和父亲赵武灵王决裂了,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基本上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
毕竟在权力面前,是没有什么亲情可言的。
当然,赵武灵王在当时也不是没有动作,他在遭到肥义的反对之后,找来了大儿子赵章与赵章的谋臣田不礼,把肥义拒绝自己提议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二人。
赵武灵王这么做,其实就是想借此机会,让赵章对赵何产生怨恨,继而相斗,最终在双方斗到一定程度,自己再以父亲的身份出面调停。
那样的话,不仅能随意支配赵章和赵何,同时也显示了自己在赵国的无上权力。
坦白来说,真的不明白赵武灵王这个想法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样做只会让国家陷入巨大内耗,甚至还会分崩离析,但赵武灵王在当时却认为这种做法十分正确。
而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在不久后,赵武灵王又想出了一个“妙计”,而这个妙计,也让父子三人最终走到了生死之局中。
赵武灵王先是用去沙丘看墓地为由,命令赵章和赵何必须随行。
这个命令,赵章和赵何不得不听,所以,两人各自带着自己的谋士与赵武灵王随行,而到了沙丘后,父子三人各自住在不同的行宫中。
期间,赵章的谋士田不礼提出,要趁此机会,用赵武灵王的名义,邀请赵何前来主父宫中议事,然后趁机杀掉赵何,然后挟持赵武灵王并登上王位。
这个计划自然得到了赵章的同意,于是他派人向赵何传信,而赵何在接到传信后,谋士肥义觉得事情不对,便和赵何商议,由自己去议事,如果自己回不来,那就马上发兵勤王。
而最终,肥义在来到主父宫后,果然发现这是个圈套,但赵章和田不礼肯定不会放他走,于是,肥义慷慨赴难。
杀了肥义之后,赵章不甘心,再次派使者去请赵何,而赵何见肥义没有回来反而来了个使者,就知道肥义恐遭遇不测,对使者一番逼问下,果然如他所料。
于是,恼羞成怒的赵何,联络之前站在他这一边的赵国宗室筹备到的兵马,一番准备后,带着人就杀向赵章。
由于寡不敌众,赵章很快落了下风,不得已之下,赵章逃入主父宫,试图寻求父亲的庇护。
而赵何的人马,随即将主父宫团团围住,之后,有个叫做李兑的将军,想去请示赵何接下来该怎么处理,但却被赵国的宗室公子成拦了下来。
公子成说,这个时候去请示大王,你让大王怎么回答,难道让他下达杀兄弑父的命令吗?
并且,如果现在把这里的情况告诉了大王,到时候杀害赵章等罪过,都会是我们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处置,到时候大王也一定会接受这个结果。
于是,在公子成的带领下,李兑和士兵们杀入主父宫,先是斩杀了赵章和谋臣田不礼,之后又驱散了主父宫中的所有仆人,但就是不准赵武灵王离开。
期间,赵武灵王也曾尝试过拼死突围,但士兵们只围不打,反正不管怎么样,就是不让赵武灵王走出宫门。
就这样,赵武灵王足足被困了三个多月,本来主父宫里就没什么吃的,因此很快就弹尽粮绝,到了后来,连鸟窝里的雏鸟都被他生吃了,但这都是杯水车薪。
终于,在被困了三个多月后,并忍受了饥饿的煎熬后,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终于得到了解脱,他被活活饿死了。
而在这三个多月期间,赵何该忙忙,一直都没有过问,直到确认赵武灵王死后,他才出来假惺惺的哭了几声,厚葬了赵武灵王。
至于说为何在赵武灵王被困期间,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他,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赵何已经执政多年,当时的他是赵国名义上的君主,其地位已经相当稳固,其他人就是想就赵武灵王,但赵何不发话,那么就师出无名。
第二,赵何在之前的周密布置中,有一项安排就是严密封锁消息,因此就导致赵国很多人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这其中就包括赵武灵王一手打造的骑兵军团。
况且,这个骑兵军团当时驻扎北方,即便是他们得到消息,但也鞭长莫及。
第三,沙丘附近全都是赵何的人,因此,即使是有人想营救赵武灵王,那也会被赵何的人拦下来。
最重要的是,人性都是自私的,当时的情况,是个人都看出来营救赵武灵王的风险极大,有极大的概率会失败,而失败的结果,就是万劫不复。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冒着这么大风险去就赵武灵王呢?
所以,赵武灵王最终只是是被活活饿死,而造成这个结局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都是他一手“作”出来的,怪不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