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些农具已渐渐消失了,晒晒你记忆的农具有多少?都有什么用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工业的发达,很多的农具都已更新换代,也有很多的农具渐渐消失了,在我记忆中的很多儿时的农具都已找不到踪影。
今天我就来说说那些还留在我记忆中的农具,我就从种子下田一直到大米收到家,在七八十年代所需要的一些的农具。
第①②种、翻地的犁耙:犁耙是两种农具的组合。
犁是种田前先把硬结的土地用犁耕一下,把土块翻过来,这时的地不平整。
耙是把犁翻好的地,再平整一下。
这样才能完成耕地的全过程,这两种工具是要合起来用的,先犁田后耙地。
在我孩童时候,队里耕地用的就是牛耕地,后来,就慢慢地用上了拖拉机耕地,而被替换下来的老黄牛就被杀了,每户人家分一块牛肉,多下来的骨架、牛杂就全队人在一起吃聚餐,再后来,队里就再也不养牛了。
第③种、水车:当地翻好后,田里就得上水,我们小时候给田里灌水用的就是水车,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它是2——5个人合力踩踏脚板,使连动杆带动刮板不停翻支,再利用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最后后水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到我大一点的时候,大队就修建了电灌站,开始用电机、水泵来抽水,先用水泵把水从河塘里打到修筑好的水渠里,水渠是贯穿到整个大队的每个生产队的,各生产队再从水渠把水放在自己队里的水稻田里。
那时我们把抽水泵打水叫作“洋车打水”。
第④种、秧板凳:当秧苗长好后,就得拔秧插秧啦,拔秧苗时,人会坐在一张特殊的凳子上拨秧,这样人既省力,拔秧的速度也快,我们这儿叫“秧板凳”。
秧板凳的底部有一块前端上翘多一点、后端稍微上翘臀一点的托板,这样凳子在水田中就不会下陷,因为前端上翘又方便向前移动,拔秧苗时秧板凳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第⑤种、长夹秧篮:这是拔秧苗后用来装秧苗、挑秧苗的农具,我们这儿叫长夹秧篮。
平时割羊草时,也可以挑羊草。
第⑥䊑耙(我们这儿的言叫wu头):我只知道叫wu头,但不知道字怎么写,䊑耙是我查资料查出来的,䊑耙是在水稻田里推拉着松土除草用的。
一季水稻最少要除三次杂草,小时候吃过晚饭后,常跟着娘去生产队记工分,会计记工分的时候,队长会安排第二天的农活,如果第二天除草的话,队长会说:“明天大家带wu头下田,推wu头”。
第⑦锯镰:稻子成熟后,就到了收割阶段,割稻子的刀,我们这儿称之为“锯镰”。
随着现代化收割机的普及,现在已很少手工劳作割稻子啦。
第⑧掼桶(我们这儿叫huo桶):huo桶是用来脱粒的,是由人抓着稻把在huo桶口边缘上用力地摔打,从而使稻粒脱落下来。
第⑨碌碡:割稻子前每年队里都会把坑洼的晒谷场重新平整一下,然后用碌碡碾压平整。
我看了一下资料,北方一般用碌碡是来对小麦、高粱、玉米,豆子等农作物脱粒或田里压地的,我记忆中我们这儿只用碌碡平整晒谷场。
第⑩稻箩(挑箩):谷粒打下来后,就用稻箩装着挑回晒谷场或仓库里,稻箩的用途就是挑一切的农作物颗粒,如稻、米、小麦、黄豆等等。
第⑪风箱:稻谷晒好后,就要清除里面的杂质、秸杆屑和瘪的谷粒。
风箱的书名叫风谷车,又称风车,我们这儿的方言称“大肚风箱”。
第⑫连枷:稻穗多的话,会集中在一起,用连枷再打一边。
但连枷的用途主要是:菜籽、打黄豆等农作物。
第⑬窝屯: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还有个名字叫“栈条”。
小时候,生产队有时是直接给每家每户分稻子,有时是把稻子加工成大米后,给每家每户分米,但不管是分稻子还是分米,每家每户都会在大遍上加上窝屯来屯粮食。
长的窝屯可以把粮屯加得很高,可以存放很多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