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重文抑武你觉得是好是坏呢?
关键是历朝历代帝王为什么要重文抑武?
这与中国社会的传统组成族群模式有关,其实中国的主体人群,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炎黄百姓联盟作为胜利✌者的统治阶级贵族集团,以及蚩尤九黎部落作为失败者的被统治阶级的平民集团。
炎黄联盟构成上古道家,其中,信奉黄帝部族的手工业战法的母神信仰族群,被称之为“道派”或者“春派”(倾向于宗教建设),代表人物是黄帝,他著有道家作为祭祀贵族创立的儒教第一聖典《道经》;信奉炎帝部族的大农业战法的父神信仰族群,被称之为“法派”或者“秋派”(倾向于宗教惩戒),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著作是《道德(儒)经》;信奉百姓部族长于人力战法,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一书,主要阐述然后狩猎、打渔以及驯养的技巧。
他们上古被称为“国人”,西周的“国人暴动”实际上主要就是“兵家暴动”,“人”的造字意思,就是“拥有完整交配权的贵族”。
蚩尤九黎部落构成最初的“黎民”,“民”的意思,就是“琢瞎(黎民)一支眼(以明确他的奴隶身份)”,所以上古人是人,民是民,不存在杂居交配的可能,因为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以貌取人”,眼睛完好无损的是统治的人,“独眼龙”则是被统治的民,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避免像商纣王五十万奴隶大军(主要部分为黎民)不敌周武王五万兵家大军,临阵倒戈投降周武王的局面出现,周王朝的天才政治家周公旦作为道家领袖创立了儒教,把“黎民”转化为“儒家平民”,其实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
蚩尤部族后裔成为了主要提供文士儒家的族群,他们被称之为“儒生”,作为原来奴隶队伍的“二当家”,是“(道家)一人之下,(儒家)万人之上”;九黎部族后裔成为了主要提供武士儒家的族群,他们后来自称为“墨者”,被道家贵族称之为“墨侠”。
在道家贵族老子的《道德经》中,将文士儒家称之为“上德(儒)”,德的本意是“服从”的意思,上德的规范是“上德不德”,就是说上等儒家内心可以不服从,但形式上则必须表现为服从;武士儒家被称之为“下德(儒)”,下德的规范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下等儒家必须无条件服从,讲究“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重文抑武从《道德经》产生之日,就在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不存在好坏的问题,因为这是中国人的选择。
而日本人的选择应该是倾向于武士儒家的选择,就是所谓“武士道”的根源,因为日本的创世天神据说是起源于秦王朝齐地墨家(武士儒家)巨子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