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先说原因,罗宪降魏不降吴,主要是看不上身为盟国的东吴,在蜀国逢难时,不仅不出兵相救,反而想趁火打劫,讨盟友便宜。
《晋书》原文是这样写的: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
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位季汉的最后名将。
一、为人方亮罗宪字令则,父亲罗蒙,是蜀国的广汉太守,其师则是蜀汉大儒谯周,和写《三国志》的陈寿算师兄弟。
罗宪也算是位早慧的天才,十三岁时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在谯周的众多弟子中,其被比为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
罗宪为人,颇有蜀汉一帮理想主义者的风范。
史载:(宪)性方亮严整,待士无倦,轻财好施,不营产业。
方,为人正直。
亮,光明正大。
“轻财好施,不营产”,又有点小孟尝的意味。
总之,从儒家修养的角度说,绝对称得上典范。
蜀陈祇亡后,黄皓开始专权。
“方亮严整”的罗宪自不屑与之为伍,于是被贬为巴东太守。
当时都督巴东的是右将军阎宇。
阎宇其人,因投附黄皓,在演义里是个弄权小人,但其实其为人勤勉,处事精细。
阎宇就很看中罗宪的才干,就让其太守领兵,做自己的副手。
后魏进攻蜀汉,阎宇回防成都,罗宪就成了巴东重镇永安的军政一把手。
二、坚守永安刘禅投降进攻成都的邓艾后,整个蜀国一片人心惶惶,永安城中也是人心浮动,甚至一些官吏都弃城而逃。
罗宪临危不乱,亲斩一作乱者,百姓才稍安。
关键时刻,盟国孙吴派盛曼率军西进,名为救援,实际上想趁机袭取永安。
于是罗宪发出本文开头的愤慨之语,而后整军降魏,率众抗吴。
罗宪降魏,从大的方面说,蜀主已降,从法理上蜀全军都已归魏。
从小的方面说,就是对盟友东吴的背刺深感厌恶。
钟会之乱后,蜀地一片狼烟,百城无主。
东吴更派步协西征,被罗宪一顿胖揍。
吴主孙休大怒,又派名将陆抗协助步协,罗宪依然固守,一直困守孤城六个多月。
当时永安城中瘟疫又发,城中大半人染疫,有人劝罗宪南出牂柯,或北奔上庸,这时罗宪说了段慨慷激昂的话: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
毕命于此矣。
”(《晋书》)后魏荆州刺史胡烈来援,陆抗退兵,永安之危方解。
因此役,罗宪被实际已被司马氏掌控全局的魏朝廷加封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领任武陵太守。
三、忠烈果毅晋室建立后,罗宪更被加西鄂县侯,其子也任给事中。
罗宪入洛阳,晋帝司马炎特下诏,评介其“忠烈果毅”,特赐其行军鼓吹。
后更后更晋位冠军将军、假节。
后罗宪还向司马炎推荐蜀国旧臣常忌、杜轸等,都被重用。
罗宪去世后,被追封安南将军,谥烈侯。
最后说一句,因看不上吴贼而降魏的,还有夷陵之战时的蜀汉镇北将军黄权。
可见,首鼠两端,义士所鄙,前后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