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收费很贵,可是学生为何多是收入较低的务工人员的子女?
感谢提问:教育资源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资源配给跟不上人口流动变化。
当然,其中不乏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压缩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快速见到教育成绩故意限制新建公办学校、鼓励建设私立学校。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须以被动适应+主动索取的方式适应自然生存环境。
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自然生命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对均衡稳定性的“生态食物链”。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动物族群,驯化播种植物的农业、驯服圈养动物的畜牧业和渔业、采矿加工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的工业、辅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医药业......主动劳动创造已经成为人类与其它自然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
孩子刚出生时只有最基本的生命体征、出生8个月左右开始能爬、1岁左右能走&能试着说话、3岁以后可以自己独立吃饭&排便、7岁以后基本实现行动自主、15岁【根据各国司法界定的不同,全世界法定成人年龄从15岁到21岁不等,我国规定18岁以上体力+智力发育正常的的人为完全民事行为成年人】以后基本具备完全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年过花甲【60岁】之后独立生存能力开始下降、直至个人最终回归大自然,人类个体生命轨迹犹如完整的抛物线、独立自主生存能力不会突然驾临也不会突然消逝。
为此,现代人类进化形成了体系完备的育小+养老服务体系。
那么,为什么说教育资源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是资源配给跟不上人口流动变化呢?
量体裁衣,指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春秋·墨子《墨子·鲁问》:“子观越王之志何若?
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饿了找东西吃、渴了找水喝、困了找地方歇息、闷了找同伴戏耍......人类一切主动劳动创造都以满足群体生存需求为基本核心,人类无论贵贱维持生命体征的一日三餐不可断、无论贫富遮风避雨的房舍不可缺、无论强弱防寒保暖的衣物不可少。
因此,人是一切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与消费财富的初始缔造者和忠实受用者,人口基数是维持人类社会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本盘,食物、医疗、住房、交通等维持现代人类生产劳动分工协作需求的基础资源均根据人口聚居多寡变化时刻调整。
未成年孩子具有接受成长教育辅助的权利、成年家长有送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义务、社会有保障孩子们能够就近入学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大规模普及9年制基础教育。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繁荣发展的市场经济也给我国社会综合消费财富配给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消费财富配给如何适应人口流动变化。
房建周期5年以内,之后便可长期使用最少40年【商业用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40】;私营企事业单位的平均寿命在5年以内,职员更换工作的平均时间则更短。
因此,除可即时调配的社会消费资源之外,其它人类社会消费资源配给往往落后于人口流动速度,比如医疗、教育。
因为,医疗资源与教育资源配置具有长期性,特别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通常以未成年人的户籍所在地为依据。
划片入学,指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小学生根据自己就读的小学升入对口初中就读。
适龄学生人数?
这不就是适龄学生的户籍吗?
因此,几乎所有随父母工作临时迁居的孩子通常都不被纳入迁入地的教育资源统筹范围,随迁子女入学也事实上成为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让孩子留守不妥,孩子难上随迁地的公立学校。
为此,不挑户籍、只认钱的私立学校便成为绝大多数流动孩童就近入学的最佳选择。
所以,教育资源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资源配给跟不上人口流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