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小白,想研究股市,该从哪块入手?
今年也是我们加强和研究员合作最多的一年,一个是这两年随着我的投资体系逐渐成熟,积累了一些业内资源,包括私募,券商,公募,银行等,接触得多,自然了解的东西就多了,毕竟净值才是硬道理,其次就是我一直坚持独立思考,独立投研,所以很多东西不会去迷信,如果有什么东西我弄不懂,我一定会想尽办法从各方面去找到答案;最重要的是,今年开始市场风格变化,不单单是炒作价值投资,我相信这个趋势(炒作真价值,真成长,真龙头)不可逆,那么基本面研究的重要性就要比过去提升N个档次,很明显的就是我以前也说的,就是今年研究员推得票都很强,这是过去不曾有过的事情,以前和研究员出来吃饭聊天,都说你今年新财富的票不行啊,还不如我瞎炒的几个标的,但是今年就是遇到每个研究员,都说我年初推的某龙头如何如何的强,这么大概率的准,说明市场风格再悄悄发生变化,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的和大家谈谈,如何利用好研究员的成果。
以前我们都说,看研报炒股要是能赚钱的话,傻子都会赚钱,最早接触研报的时候我觉得都写得很有道理,看完研报就是立马想买的那种,但是市场总是不停打研究员的脸,我就好奇研究员到底懂不懂股票啊,后来接触了以后我才知道这里面有个矛盾,就是研究员写研报的时候也很无奈。
1、其实很多研究员炒股水平还是不错的,能明白市场的本质,并不是只会傻傻地写基本面,有时候某些行业研究员知道自己的股票在下降周期,但是因为自己只是覆盖这个行业的,(比如前几年的周期行业研究员),而且因为是只能做多的市场,市场只会关注能涨的股票,又不能写看空的研究报告。
(这里主要指的是卖方研究员)。
出于无奈。
2、研究员写的研报服务对象并不是散户,主要是机构,因为机构才能出得起一年几十万到几百万的服务费。
但是机构有时候(尤其是公募),并不是追求净值的快速增长,反正不是自己钱,有时候单纯就是配置而已,因为公募的体量太大,必须要分散配置,所以很多时候需要研究员在某些行业做到配置,但是散户只会关注市场最强的。
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公募和私募很多找研究所单独写的研报(定制服务)并不都是看多的,也有很多票给的建议是中性甚至看空,但是这种研报一般市面上你看不到。
3、过去的市场风格就是炒小炒新炒差,有些个股炒完了,冷门到都没有研究员覆盖,因为其实之前去这种公司调研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机构也不会配,但是游资散户炒的欢。
所以要理解如何看研报,必须了解研究员的群体特征和优缺点,了解不同的研报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起来。
研究员是什么样的群体:1、除了金融行业的研究员(银证保),其余的研究员必须是该专业的牛逼学校(国内top10吧)的研究生以上学历出身,至少在该专业的前沿领域做过研究甚至是行业工作过几年,才有资格做研究员。
所以我们经常说什么专业的人适合做金融,总结下来就是除了金融专业的人都适合做金融,因为就算不做行业,做策略做量化模型也是数理计算机的PHD,反正金融需要用的时候再学都不迟。
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东西,如果数学学得好,金融模型大部分都是小学时候的应用题而已。
只要转换成数学语言就是数学问题。
2、这个背景就决定研究员的业内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因为自己很多同学在业内的龙头公司所以该公司发展,在做什么科技,行业发展的趋势,发展阶段是很清楚的(因为要看行业如何发展,比如TMT,只要盯着龙头公司在做什么就一清二楚了)。
加上现场调研那么研究员起码对公司一两年内发展是极其熟悉的。
研究员除了调研写报告以外,更多的就是看行业的最新论文,前沿发展。
而不是像股民一样看股价看财报。
那么研究员除了公司,行业了解得很透彻以外,还有哪些潜在的东西能够知道:1、除了业内大多龙头公司都有“眼线”之外,有时候最新动态只要打个电话就知道真假,研究员因为经常出差路演,给各大公募私募做汇报,当然也是出去吹票,所以这方面资源是很突出的,如果你推的票强,研究彻底,有时候也能得到一些资金配置的消息,那么推得时候更有底气。
知道市场资金的思路大概是怎么样的,这个就很关键了。
3、第二就是各大上市公司的boss。
其实除了机构会找研究员,很多时候上市公司的boss也会找研究员谈谈行业发展,做不做收购,收购哪方面,转型哪方面很多时候都会找研究员给点建议,因为研究员业内资源广泛,业内其它公司在做什么都很清楚,行业趋势把握的也很准,有时候一撮合,boss们就会采纳研究员的建议。
所以研究员和上市公司的关系也是极好的。
3、游资和研究员的合作在加速。
合格的研究员有时候会和游资联合吹票,游资趁机拉升炒作,那么研究员推得票就会频繁表现,甚至研报写完没几天就表现。
那研究写研报(这里都是卖方研报)推票有什么特点:1、大多数都是右侧推票,很少左侧推票,涨得越凶,推得越凶。
因为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2、很少有看空的票,基本是没啥优点也要写出一点优点。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研报,怎么提取有用的信息呢(买方研报一般你看不到,这里讨论都是卖方研报):1、卖方研报分几种:宏观,行研,周评,晨会分享,个股业绩快评,个股深度研报,金融工程研报。
宏观因为涉及的知识观点较多,各个市场(不仅是股票市场)而且有时候对国内市场没太大影响,可以不看或者少看;行研要多看,行研是科普+趋势分享,可以明理;周评晨会这种基本无视,一般都是延续性的。
业绩快评基本不要看,个股深度研报要看,这个基本面写得比较全。
金融工程的研报可以看,虽然有点难懂,但是其中的统计结论不难看懂,可以避免很多坑。
总结下来就是行研>个股深度研报>金融工程研报。
2、行研里面哪些比较重要:①、行业是否正在经历拐点。
拐点有两种,一是从衰到盛,二是从盛到衰。
从衰到盛只要关注是否在供需端平衡出现变化,一般会出现的几个标志有:行业景气度复苏(大多是政策原因),行业小企业逐渐出清,行业集中度开始提高,龙头企业开始拥有定价权,行业整体毛利率开始提升。
当然有时候是小趋势的拐点,比如一个长期增长的行业,都会经历从快速发展——过度竞争——到龙头出现——到垄断的过程,比如新能源,互联网,可能拐点只是长期上升过程中的增速拐点。
但是表现特征差不多。
一般行研是写得比较清楚的,因为要看多,如果措辞还很谨慎,那么基本看不到拐点或者说趋势还没形成;第二个是从盛到衰,这个从行业不容易看出来,要自己去分辨,就是和上面说的这些特征反过来,比如过度竞争,行业集中度低,毛利率开始下滑等等。
②、如果不是拐点,那么就要关注是否股价已经充分反应前面的拐点预期,增长(衰退)是否可以持续,行业整体的需求增长(下降)是否还会维持。
③、各种行业的估值方法和理由:为什么重资产的周期性行业要用PB来估值,为什么有些互联网公司用现金流模型?
背后的逻辑是啥。
这些要弄清楚。
3、个股深度研报该怎么看:①、目标价,什么估值给多少倍这些都不用看,没啥用。
不管是通过wacc还是dcf模型推导出来的都没必要看。
②、因为是先行业后个股,所以行业内的好企业必然是领先行业的,如果确定行业增长,个股增长必然是大概率事件,所以行业占有率,营业收入增长这些都要重点关注,是否是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是什么原因,这个原因会不会是短期还是长期不可逆的趋势,如果是短期的,那么跌下来可能是机会。
③、因为是炒确定性业绩,所以业绩估算要看。
全年能有多少业绩,一般前三个季度就可以大致定量了。
有没有超预期的部分。
④、收购的公司如果不是行业龙头,或者对营收有太大影响,就不要看,容易被夸大,而且会踩坑,一定要关注内生。
4、金融工程研报:这部分大家一般很难找到,其实就是一些市场的统计性结论,用于明理比较好。
比如次新为什么是指数放大器,过去很多指数的回测,比如实际上是牛长熊短而不是牛短熊长,还有热门股的一些表现,这些金融工程很多课题都有。
这部分以后我会和大家慢慢说一些有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