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明灯(长明灯还是常明灯?)
长明灯还是常明灯
都是一样的呀
常明灯即长明灯。以供在佛前昼夜不灭,故名。个人觉得长明灯更贴切一些吧。
关于长明灯的传说有很多
在中国,传说除夕夜因诸神上天,众鬼神就出来觅找食物,特别是那些魑、魍、魉之类,这些平时过年过节未能得到奉敬的散鬼,更是求之不得的良同(因这夜每家都有许多糕粿)。如果吹灭灯火,摸黑不见天地,它就会顺声抓人,特别是小孩半夜啼哭,老人咳嗽作声,就性命难保了。
史记中记载在秦始皇陵墓中就安置有长明灯;中国人有视死如生的传统,人死后的陵墓也对应称作阴宅,君王尤其重视陵墓,作为死后的居所,他们也希望像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长明,因此也就有了长明灯。
长明灯为何才缺少氧气的情况下可以燃烧千年之久
长明灯的存在,其实就是帝王们希望在地下宫殿里,依然灯火通明,想在人世间一样。
帝王有这种想法,臣子们就得满足,想尽办法。
有一种说法,是工匠们特制了长明灯的结构。长明灯实则是双层结构,一层是灯油,另一层是可以让灯油降温的液体,将灯油冷却下来,可以减少灯油的挥发,延长长明灯的燃烧时间。
还有一种说法是,长明灯的灯油是特制的。
像欧洲那边就有说法,长明灯的灯油是由鲸鱼油制成,因为鲸鱼油脂比较难烧,挥发慢,在欧洲那边发现过燃烧时间长达1500多年的长明灯。中国古代的长明灯,运用鲸鱼油的可能性不大,工匠们通过磷、钾等这些特殊物质来延长灯油使用时间的可能性比较大,像是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一直找术士们炼制丹药,那时候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研究也比较多。以上两中方法,都是在试图延长灯油的使用时间,但是我们都知道,烛火燃烧的必要条件,除了有充足的燃料,还需要有充足的氧气。
像是墓葬这种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氧气一旦没有了,长明灯也就灭了,所以现在推测长明灯之所以可以长明,其实是有两种可能。
一种就是在墓葬里一直燃烧,氧气充足,燃烧时间长达1000多年。
另一种,就是长明灯在墓葬里正常燃烧,但是等墓葬封闭以后,墓中氧气逐渐耗光,长明灯也就随之灭掉了,等墓葬再次开启的时候,空气重新进入了墓葬,通过白磷与氧气的接触,长明灯又可以重新亮起来,我们以为它们一直燃烧,其实不是的。
灯火在古代的称呼
古代对灯光的雅称有烛、照子、凤灯、镫、豆、晴虹、恒辉等。
烛,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也称为“火炬”。
凤灯,是对油灯的美称;
镫,同“灯”,指油灯;
豆,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陶豆;
恒辉,是对长明灯的别称。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做匡衡的少年,他特别希望可以像学堂里的孩子一样跟着老师一起读书,但是他家里很穷,没有钱可以供它读书,所以他经常躲在学堂外面安静的听着外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到匡衡这么热爱读书,于是深受感动,便教他读书,日积月累,匡衡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但是因为家里没钱,到了晚上点不起油灯,于是匡衡便把邻居家和自家墙壁破损的那一处凿了一个小洞,这样弱弱的光线就从墙壁中透过来了,于是匡衡凭借着凿壁偷光的毅力,博览群书,下笔成章,最终成为了西汉学者。
路灯古代叫什么
路灯古代叫“盏灯”。因为在古代,路灯使用的灯具是一盏盏的灯,所以被称为“盏灯”。在古代,路灯的种类很少,多为烛灯或油灯,因此路灯的亮度也很低,不能像现在那样照亮整条街道。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路灯逐渐普及,也越来越亮,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好的保障。除了在路上使用的路灯,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灯——宫灯。宫灯是在古代宫殿内使用的一种装饰灯饰,多为灯笼状或屏风状,采用火盆或蜡烛作为光源,通常用以烘托宫殿气氛和增添华丽感。宫灯的设计多采用金银丝纸、锦缎、玻璃等精致材料制作,富丽堂皇,璀璨夺目,给人视觉上带来了美妙的感受。
中国古代灯具寓意道
孔明灯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红灯笼又统称为彩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长明灯,昼夜不灭的大油灯,大多挂在佛像和神像前面,表示对佛、神像敬畏。
中国君王陵墓中也会放置长明灯,希望如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