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封建诸王?他没有注意到汉初的教训吗?
明王朝与汉王朝的分封,其实就是儒家农民“树大分杈,儿大分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汉王朝的分封,不仅不是经验教训,恰恰在儒家农民的眼中,却是了不起的成就。
世人只看到吕雉作为刘邦之后的道家统治者对刘邦分封的儿子进行了疯狂的杀戮,但从另外的相对观点来看,恰恰可以说明刘邦的分封技巧非常高明,逼得吕雉必须做出反应,结果吕雉老羞成怒,进行了残酷的杀戮,把手都杀软了都没有杀完,还把儿子汉惠帝刘盈给逼疯了,结果刘邦的手下推翻了吕雉及刘盈的统治,另起炉灶从道家贵族手中成功夺权,建立起了儒家农民政权,也使得平民政治的思想深入人心,使中原主体人群自称为“汉族”。
刘邦的分封,本来就是为了给汉惠帝刘盈的统治挖坑,设置障碍的,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惠帝刘盈应该是审食其这个“男妾室”的直系血亲,而与刘邦这个“男妻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所以刘邦天下初定就准备废立太子,这是主要的原因。
刘邦的分封策略,就是拿自己丰富的后裔让吕雉杀,赌的就是你杀不完,然后儒家农民帝王就可以翻盘。
朱元璋的分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也是分封成功的,如果建文皇帝朱允文削藩成功,明王朝的统治虽然还是儒家,但已经是文士儒家当家,而不再是朱元璋坚持的小人儒家担任帝王了,就算小人儒家担任帝王,也多半成为傀儡,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皇帝在文士儒家东林党的干预下,连走出北京逃命的决策迟迟无法做出,最后导致崇祯皇帝上吊煤山的结局,深刻的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此时没有分封进行制约,明王朝也就灭亡了,现在看的话,如果明王朝此刻仍然有大的藩属国作为备份的话,明王朝还可能逃脱被灭亡的命运,一是小人儒家李自成的造反不会轻易成功,二是武士儒家吴三桂的脱离文士儒家、太监儒家的双重监管不会轻易实现,三是文士儒家东林党不会尾大不掉,使小人儒家帝王沦为傀儡的局面有可能得到改善,四是小人儒家帝王的忠实的太监儒家手下因为在藩属国存在备份仍然可以死灰复燃,重新帮助帝王掌控天下。
而朱元璋对于朱允文可能犯路线错误应该说早有预见,他应该是期待分封的王子可以维持明王朝的国体,可能是朱棣,也可能是其他诸侯王,而他老人心软,希望可以保全朱允文的性命,只是给他留下了逃命的和尚装饰这种平民道具,说明朱元璋对于分封制度的成功是有充分信心的,他主观上预见到藩属国是可以“清君侧”的,这个时候朱允文只有下台,进行逃命的份了,由于亲情的影响,所以在维持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只是希望朱允文可以在藩属国的拱卫下逃命成功,而朱元璋本质上是希望藩属国可以保护明王朝的基本国体的。
所以明王朝的分封应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比较充分的反映了朱元璋的建国思想,历史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要保住儒家农民的起义夺取政权的胜利果实,分封可能是一个途径,设置太监儒家特务机构成为小人儒家帝王的“鹰犬”杀戮政治对手则是另外一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