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白蕉的书法成就与特点是什么?
白蕉(1907年—1969年),本姓何,名法治,又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白蕉自己说是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
白蕉作书不是多体并进,他作书主要是楷书,包括小楷与行草,且以后者为多,他的书法面目纯雅风流。
白蕉只是因爱“白蕉”二字之洒脱,而弃“何”姓不用,曾镌一闲章曰“有何不可”,也足见其敢于反旧的新思想。
白蕉学书,走的是苦学派的路子。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从楷书启蒙。
早年的白蕉,学习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亦临摹东汉钟繇《荐季直表》、《宣示帖》等。
他刻苦勤奋,尤在欧阳询的书体上用功最深。
据说白蕉少年时临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曾将完成后的临本和宋代的原拓对着太阳比照,竟能不差毫厘地重合起来,一丝不走,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在书法上,白蕉讲求碑与帖的结合,力求字法圆润而不单薄,曾有云:“碑与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碑版多可学,而且学帖必先学碑”,“碑宏肆;帖萧散。
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笔有缓急,墨有润燥,缓则蓄急成势。
润取妍,燥见险,得笔得墨,而精神全出”,并提出:“作字要有活气,官止而神行,如丝竹方罢,而馀音袅袅;佳人不言而光华照人”。
“稳非俗,险非怪,老非枯,润非肥,审得此意,决非凡手。
”故而他笔下的书法字态委婉,润而不肥,点画从容而雅致,气韵生动,布局自然而又精到。
鉴赏白蕉的书法作品时,可见其气息古雅,白蕉痴迷于晋朝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白蕉在学习王羲之书法方面下功夫最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的作品总能透出一种魏晋时期的庙堂之气。
而后观其用笔。
白蕉的书法作品多以行、草书为主,偶做楷书。
白蕉书法的用笔以中锋运笔,线条劲秀、饱满,飞白之处涩而不枯,行笔潇洒、自然,点画圆润、秀丽,气韵自生。
在其四十年代作品中,用笔多较含蓄内敛,而在晚期作品中,多以势取人,并注重字体结构经营,其字贵在清雅。
白蕉曾在赠与友人的一柄扇面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人生有二难,登天难,求人更难;有二苦,黄连苦,贫穷更苦;有二薄,春冰薄,人情更薄;有二险,江湖险,人心更险;知其难,守其苦,耐其薄,测其险,则可以处世矣。
”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心经”。
沙孟海先生在《白蕉题兰杂稿卷跋》中有云:“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
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