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极拳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得自谁的?
武禹襄武澄清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得于舞阳县的“捻党”成员,得于舞阳县的私盐店。
依据李亦畲所叙,武家所得的不止是一篇《王宗岳太极拳论》,还有其他内容,基本是一套拳谱。
所以是得“此谱”。
(1)“武家序文”说明---有家传口述,武禹襄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得自其他地方(舞阳)。
李亦畲的“太极拳谱跋”,记述:“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及诸家讲论,并掺鄙见,有者甚属寥寥。
间有一二有者,亦非全本,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
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
慎之!慎之!光绪辛巳中秋念三日亦畲氏书。
”意思就是,这套太极拳谱,得自舞阳县的一个盐店,内含不少人的拳论,又添上我自个的见解,拥有者很少,应该珍重保存。
《武氏太极拳全书·武秋瀛传》记载:“武秋瀛(1800—1884)名澄清,字秋瀛,自号秋瀛老人,是武禹襄大哥,咸丰壬子进士,河南舞阳县知县,对太极拳造诣颇深,现流传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即其从舞阳县盐店所得。
”------李亦畲保留了“又曰”、“解曰”字样,说明他是尊重原作的,这些原作就是他所说的“诸家讲论”的有关部分。
武式太极拳源流在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明确了先有王宗岳,后传至陈家沟。
若王宗岳是武禹襄的化名,李亦畲就不会把武禹襄写成陈家沟太极拳的祖师了。
这方面,由1867年的“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改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可知李亦畲有自己的推测判断。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馀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
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
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馀,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馀,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馀力。
奈予质最鲁,廿馀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
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谨识。
****** 太极拳,在王宗岳之后,传到了陈家沟陈某,能达到神明层次的,每代也没几个人。
杨露禅去过陈家沟,学了十余年。
武禹襄听说赵堡陈清平也擅长太极拳,一年后,去学了月余时间。
李亦畲的“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也与杜元化的说法一致------“名曰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
余师所闻,云此拳乃系老子所传。
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证。
”在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之“太极拳溯源”中:前部分有------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以此拳之来历久矣。
此拳何自来乎?
有歌为证。
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
老君设教,宓子真传。
玉皇上帝,正坐当筵。
帝君真武,列在两边。
三界内外,亿万神仙。
传于拳术,教成神仙。
”后部分有------名曰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
余师所闻,云此拳乃系老子所传。
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证。
虽无处可证,却有前歌尚存,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以证明。
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为。
老子高徒越五世传与张三丰。
三丰则庶几舆。
余师等历代相传之歌语堂然,余不过谨据所闻如此亦,未敢确实决定。
今世皆说是三丰所传亦,犹多说是由蒋老夫子所传,又犹现在说是清平老师所传,然此均非无稽之言。
按实此拳是为学家体育一法。
即三丰祖师,亦非斤斤然。
以此拳名世,不过藉此为练丹之术,使世人知练斯术者,可以延年益寿,久之真能练至纯阳即可云仙。
(2)武禹襄学艺赵堡陈清平,得到了拳理,记述了回来。
武禹襄去河南赵堡,访到陈清平,学了月余时间,体会到了拳术的精妙之处,渐至神明阶段。
在1853年,口述传授李亦畲。
“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馀,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馀,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
武禹襄学艺陈清平,至少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拳术指导(可见,陈清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应该都会同一套拳术,即没有金刚捣碓的太极拳);二是拳理阐释(赵堡有不少拳理,类似王宗岳太极拳论,但缺乏来源介绍,而陈沟没有)。
武式太极拳的拳理来源武禹襄也理应从赵堡记录了不少拳理论述。
具体哪些是抄录的,则在“老三本”中难以辨别,是否抄有“未署名的《太极拳论》”,也不可知。
在李亦畲《老三本》中有《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则,以“昔人云”三字开篇,在后半段解释走架、打手的两句话写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
在和兆元之子和敬芝(1850-1918)留下的手稿中,有着与之内容相同的歌诀,只是后半段中此两句话开头二字不是“平日”,而是“陈清平曰”。
原文标点为:“陈清平曰: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
“陈清平曰”可对应上“昔人云”三字”,这样行文,不仅句式工整,而且体现出了行文的逻辑性。
****** “平曰、解曰、又曰、昔人云”,有陈清平说的,还有其他人说的。
============《廉让堂太极拳谱》(李亦畲老三本之启轩藏本)的“王宗岳太极拳论”部分,在“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是为论”之后, 还有“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 这是不是武禹襄抄录的纸面样式?
是抄自赵堡,还是得自舞阳?
******古文落款“书并识”,“识”在这里读zhì(志),是标记或记住的意思。
识的含义为知道、认得、能辨别。
“禹襄武氏并识”,是武禹襄记住或领悟了的意思?
(3)武澄清在河南舞阳县的盐店,偶得捻党成员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拳谱”。
“拳论”这种纸质小册子,不可能摆在明面上,让别人能看到,而且,河南舞阳也没有太极拳传人的说法。
这样,一定要有某种事件,才能露出来。
武澄清与舞阳之间,有什么事件呢?
无疑就是“捻军/捻党”之事。
唐豪的《太极拳研究》中:“1852年,其兄澄清中进士,官舞阳县知县。
禹襄赴澄清任所……访赵堡镇陈清萍从学月余。
至舞阳于盐店得王宗岳谱,旋里后于1853年以技教亦畲”。
武澄清(1800~1884),字霁字,号秋瀛。
咸丰壬子年(1852年)进士,甲寅年(1854年)补舞阳县令,任职五年后(1859年)回永年县。
是武禹襄的哥哥。
“老三本”《王宗岳太极拳论》郝和本1854年,武澄清在“捻军四起”的环境中,来到河南舞阳县作县令。
邻县泌阳角子山,捻匪聚其中。
武澄清下车,即练壮勇,联乡团,入山剿捕,先后获巨捻李八千碎、李四能人、曹太元数名,又获邻县要犯岳善教三人,咸置之法。
会捻首张文成纠众攻城,澄清督民勇等陴固守,危而复安。
旋随南阳镇总兵缉文成余匪,殄灭殆尽。
事闻,赏戴蓝翎,加同知衔。
时皖匪孙葵心拥众十余万,环攻舞阳,势猖獗,澄清率众防守,乘夜出奇兵诱贼,贼疑惧而逃。
角子山起义发起于南阳的角子山。
据《陕县志》记载,“贼多南阳人,自名其党曰捻子,以角子山为巢穴”。
咸丰元年(1851年)时,南阳捻党乔建德就曾聚众两千余人,在南阳、泌阳附近角子山活动。
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1856年7月河南浴州、泌阳、确山、遂平、西平、舞阳等县交界地区的角子山,发生抗清起义,其领袖人物有李太春、萧况、陈太安、管绍堂、王三辫子等,他们自动‘结捻’,进行包送私盐,打家劫舍活动。
”这就是“角子山起义”。
捻军的前身“捻党”,是在贩私盐和保贩私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捻党起源于黄河、淮河之间,豫皖苏鲁边沿地区,也是白莲教传播最广的地区。
在乾隆时期,有拽刀会、义合拳、顺刀会、虎尾鞭、八卦教、盐枭(护盐镖局)等民间武术社团,逐步发展成为捻党。
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军经过安徽、河南时,捻党闻风响应,遍地而起。
从此,捻党脱离反清结社的状态,进入武装抗清的新阶段,正式成为“捻军”。
清廷盐务失调,民众则争购芦盐运往皖北、豫南以取利,官府谓之“私盐”。
灾民、流民则不顾禁令,结捻日夜暗运私盐,于是贩运私盐盛行,遇有盐巡稽查,盐贩则铤而相拒。
久之,则出现专务保护贩运私盐的镖局,公然保护贩运私盐。
舞阳县是明清两代晋商的一个重要市场和要途。
护盐人员,有武术傍身。
当时,不论八卦教武场,还是盐行居多的山西盐商队伍中,皆有习武人员。
《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心意拳理”,而当时心意拳的发展,与山西的祁县、太谷县有着密切关系。
于是,武澄清除了练乡兵,入山剿捕捻军,还要在舞阳管理私盐,搜捕捻党成员。
私盐贩子成员中,有会绵拳者,自然露出拳术身手,在盐店角落,也能搜到“太极拳谱”。
同时,听盐店人员说“有这个拳谱的人,太少了,即便有,也不是全本”的话语。
武澄清得到了《王宗岳太极拳谱》,又不能声张得自盐店的捻党......武禹襄李亦畲更不会记录下拳谱的具体来历,只能传述“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
在舞阳盐店与舞阳县令的关系中,不论是例行检查、私盐案件,还是盐行保镖的遗失,最后的结果,都是武澄清得到了《王宗岳太极拳谱》(同《太极拳重大发现续十二》---崔虎刚.六合武学)。
这本拳谱,其拳架部分,与杨露禅、武禹襄所学,是基本一样的(陈清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应都会同一套拳术,即没有金刚捣碓的太极拳)。
这意味着,在赵堡陈清平、陈沟陈长兴之外,还有一支太极拳的传承。
李亦畲“老三本”中的十三势架:“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上步搬揽捶('自藏本’记作'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连、上步指裆捶、上势懒扎衣('郝和本’无此势,见'自藏本’)、单鞭、下势(此势于'郝和本’中被涂抹)、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连、弯弓射虎、双抱捶、手挥琵琶式('自藏本’中无此势)”。
这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太极拳”套路名称,它以三次“纭手”为界限将套路分成四节。
查杨、吴、孙等诸家太极拳传统套路,其势名、顺序、编排模式与之极为相似。
李亦畲“老三本”郝和拳谱在武家得于舞阳县的《王宗岳太极拳谱》的拳架套路中,明显不同的招式名称,就是“三甬背”、“更鸡独立”,这两个招式名称,说明------此拳谱不是来自永年杨露禅、赵堡陈清平。
关于武氏太极拳的“三甬背”:一种说法-----二水居士在校释时说:三甬背,疑系“通背”之误植,抄本中“通”字容易误读成“三甬”。
若这样,武家所抄录的盐店拳谱,纸张已显微损。
依据“垂”字,也可能是舞阳捻党成员的错抄。
另一种说法----在古汉语中,“甬”与“通”是通用的,常作为碑的量词出现,都可念为“tong”的发音。
曾运乾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喻母古读考》中表示:“乌鲁木齐人将三甬碑中的‘甬’读成‘tong’,是上古音之遗迹的传承,是活化石,是值得惊喜的一件事”。
八十年代,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时,曾发现三甬碑的“甬”按照规范并不念为“tong”,结合新疆众多的带“屯”字的地名,“三甬碑”又改成了“三屯碑”。
(4)“三甬背”、“更鸡独立”透露了赵堡及陈家沟太极拳的来源。
在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之外,还有“三甬背(三通背)”、“更鸡独立”吗?
无独有偶。
在邯郸广平的顾氏太极拳老拳谱中,也有“三通背”与“更鸡独立”。
这拳谱的名称是“十三势滑拳架”,招势类同于“老三本”,在马希平老师所著《龙虎太极拳》一书的附录中(邯郸顾氏太极拳传承)。
《龙虎太极拳》附录“十三势滑拳架”顾氏太极拳,传闻由清初顾殿一道长所传,又称龙虎太极拳、六合通背太极拳、通背滑拳、卢氏太极拳等。
说明这套拳谱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拳名,而因“太极拳”一名始于1860年以后,以致后辈有了混合拳名的说法。
传承关系: 陈利---任来庆、卢鸣金---......---传至马希平。
陈利的“滑拳”一脉,是心意拳的传人,也传有《王宗岳太极拳论》。
为什么说“老三本”拳谱来自类似陈利的“六合通背太极拳”呢?
一是陈沟陈长兴、赵堡陈清平、永年杨露禅传授弟子的拳术中,都没有“更鸡独立”的说法;二是在1860年之前(武澄清从舞阳回永年之前),李亦畲尚未整理“老三本”,杨班候还没有回到永年教拳(且杨家特点名称“揽雀尾”),陈利无从抄录;而此前,陈利已学有六合通背拳(通背滑拳),练法与太极拳相似。
三是陈利弟子任氏,传至河南内黄县代老师的通背滑拳招势,有“三通背”与“更鸡独立”;而且,1929年姚馥春姜容樵所著《太极拳讲义》中的“乾隆抄本太极拳谱”,其中太极拳“二十字诀”,就是陈利所注。
陈利先生注“太极拳二十字诀”内黄通背滑拳,创立于明末清初:1.预备式;2.上势懒扎衣;3.提手上势; 4.更鸡独立;5.指膛捶; 6.玉女穿梭 ;7.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8.白鹤亮翅; 9.单鞭;10.搬拦捶;11.撇身捶;12.手挥琵琶 下势;13.摆莲腿;14.三通背;15.震脚;16 .高探马 二起脚;17.胯虎;18.弯弓射虎;19.三脚步;20.四脚步; 21 .走内圈; 22.七星八卦九宫步 收势------陈利传下拳谱中,有太极拳的“二十字诀”:“披(劈)闪担搓歉(兼)沾粘,随钩搂拘挂牵拿,拨撮坠缕(捋)挤摊。
并且,内黄县通背滑拳歌诀,有“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两捶争,胃阴开筋把裆撑,十指抓地两分膝”之句,是《太极拳讲义》中“乾隆抄本太极拳谱”的太极拳歌诀。
有人曾对《乾隆抄本太极拳谱》有语法用词分析,认为是清代以前创作的。
可与“元代王宗岳”对应上(具体分析见《《太极拳讲义》与《乾隆抄本》之谜/魏坤梁》)。
《太极拳讲义》所载《乾隆抄本》的内容包括:七首“古歌诀”、一首“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的陈述词、一首“二十字诀”,这些歌诀都还有注解。
这些古歌诀,存在着大量特殊的明末清初已经几乎绝迹的互文、分承等古代语法修辞,如“顺项贯顶”应从互文理解为“顺贯项、顺贯顶”,“动分静合”应从互文理解为“动静分合”.。
所以,歌诀应为元明期间的拳法歌诀作品。
内黄通背滑拳的“太极拳”歌诀这种“五趾抓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练法,在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中没有这种歌诀,则,应来自通背滑拳。
如此,某种通背拳在发展中形成了两支------与心意拳融合的六合通背拳、与少林拳融合的洪洞通背拳。
后来,传到杨露禅武禹襄,形成了太极拳体系。
六合拳,有“长拳、大姑娘拳”的说法,与赵堡有“大姑娘拳”的说法相同。
樊一魁在《通背拳图谱》自序中说的“此拳乃河南郭永福所传、郭在少林曾受艺、郭于乾隆年间保镖来洪,在洪羁留多年,传艺于贺家庄贺怀璧,后贺留传南北,皆是口传心授,按照前规”。
为什么舞阳的盐行保镖,与陈利的六合通背太极拳有关系呢?
陈利的拳术传承,与八卦教等民间社团有关系。
比如:陈利的师爷翟贯一,是离卦副头目的身份;陈利传人卢鸣金的弟子中,就有清末民初的红枪会领袖宋廉敬。
而,有些舞阳的捻军成员,就来自八卦教等民间武术社团。
所以,舞阳县盐店的太极拳谱,或来自陈利的门生,或来自山西方面的传人。
陈利的师爷与山东有关系,山东查拳有“更鸡独立”的招式名称, “更鸡独立单翅抖,顺风摆莲颤巍巍。
鹞子翻身捕金燕,顺手牵羊双手捋”。
那时的民间武术社团,常有来自山东的武术教师。
也可以认为舞阳的太极拳,是直接来自山西王宗岳一脉,但,山西缺乏拳术传承信息。
目前,只有邯郸陈利这一脉,符合条件。
但,陈利虽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但其传承中没有王宗岳,则有两种可能:(1)王宗岳与陈利都是翟贯一的传人,属于同源异流;(2)陈利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或是前辈在山东抄录而来。
有人认为陈利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得自杨班侯的弟子陈秀峰。
陈秀峰(1836—1928),名字敬亭,到1860年时才23岁,在这个年龄能获得师传的拳谱吗,何况杨班侯1868年才回到邯郸教拳。
所以,太极拳的演化路线是:某通背拳---六合通背拳、洪洞通背拳 ---赵堡及陈沟、邯郸广平 ---杨露禅、武禹襄、陈利,或还有山西传承。
而,武禹襄所得舞阳县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就是六合通背拳的另一脉传承。
当时的河南温县,同时存在着六合通背拳、无极通背缠拳(洪洞通背拳)两支传承。
(5)总结而言------1852年,武禹襄从师赵堡陈清平,学到了改进后的陈清平“十三势架”,并记录了些拳理。
1854年,武澄清任舞阳县令,在搜捕捻党的过程中,偶得《王宗岳太极拳谱》。
这拳谱的拳架,与陈长兴、陈清平、杨露禅的拳术是一样的。
依据拳谱中的招式名称“更鸡独立”,则舞阳县捻党成员的拳谱,应是民间武术社团传授的六合通背拳(比如邯郸广平陈利传下的六合通背太极拳);在各地的捻党成员,就有来自义合拳、顺刀会、八卦教、盐枭(护盐镖局)等民间武术社团的。
所以,武式太极拳《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基本来源是(1)陈清平的拳架、拳理;(2)舞阳县捻党成员的拳谱内容,即在赵堡陈清平、陈沟陈长兴之外的一支拳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