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不造反,康熙能让他善终吗?

2022-09-17
6 阅读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善终不是没可能。

清朝在消灭南方残明势力后统治已经比较稳固,三藩的存在就像三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削藩势在必行。

清朝在入关前后封了不少汉族降将为王,到了清圣祖玄烨执政时,汉族藩王仅剩下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后儿子尚之信继位)和靖南王耿精忠(后孙子耿仲明继位)三王。

三藩在各自封地拥兵自重,享有独立的赋税大权、地方官员还能自行任免。

几乎可以说,这是三个游离于清朝统治之外的独立藩国。

对此情况,朝廷上下及康熙都深感担忧,削藩之事已是迫在眉睫。

三藩所在的福建、广东、云南(吴三桂同时兼领贵州)都是南方财赋重省,且负山濒海,多山的地形不利于八旗军作战,而濒海又极易招来外国势力。

因此在最初的针对削藩的处置方式上,朝廷上下主要还是以招抚为主。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年过七十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请归老辽东颐养天年,由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

朝廷认为这是削藩的好机会,经户、兵两部和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认为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跋扈难制,康熙帝遂诏令尽撤全藩。

尚可喜既去,而其子尚之信不能袭其爵继续镇守广东。

粤藩若撤,则闽藩、滇藩必会有所动作。

可能会引发后续连锁反应,因此康熙这是走了一招显棋。

果然得知粤藩被撤消息的平南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都深感不安,于同年七月先后上书撤兵以探知朝廷对削藩的真正意图。

经朝廷多轮会议后对撤销三藩依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康熙帝考虑到三藩长年居守南方远离中枢,在地方久握重兵,迁延日久恐尾大不掉,又以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

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

如果三藩配合,意味着削藩是兵不血刃完美得到解决,以康熙皇帝的为人,我想他并不至于会赶尽杀绝,在当时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还未完全稳定下来的情况下,杀功是极其危险的事情,更何况三藩在南方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安插了大量的亲信在地方。

贸然杀死这些降清明臣,可能会加重当时还盘踞在夏、金、台的南明延平王政权抵抗到底的决心,同时又会引发汉族武装力量的反叛。

鉴于此,即便三藩撤除康熙帝也有可能保全诸王性命,使其合命受终,子孙代代袭爵享受荣华富贵。

三藩做大已成康熙心头之患,他曾感慨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因此撤藩势在必行,这是从清朝的长远统治出发,三藩在地方上多行不法,若长期坐视不管,久必成大患。

而吴三桂之所以敢公开造反,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也是因为其在地方上经营十数年,粮足兵勇,与平南王、靖南王互为表里、互通声气,面对在中原刚立足不久的清朝,是具很大的希望与之一搏。

因此,撤藩一旦大白于天下,吴三桂便不再遮遮掩掩,很快就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率先造起反来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