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和壬辰之战为何明军表现差距这么大?
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对手的战斗等级不一样,第二是大明军人素质的下滑。
首先是对手的情况不一样,日军和后金军,战斗力明显不在一个水平。
有人说日本武士不是战斗力很强的吗,这个倒是不假,但是单张肯定不能都指望武士啊,日本战国结束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主要战斗力由武士转向了足轻,也就是说,日本人靠的也是不同当兵的。
那日军的战斗力和后金差多少呢?
根据朝鲜方面的记载,日军曾一路打到鸭绿江边上,进入了建州女真的地盘,还袭击了当地的一个女真村落,最后被尚未统一战斗力的女真勇士打的屁滚尿流,退回到了鸭绿江东岸。
也就是说拼刀,日本人对女真人来说是白给的。
除了女真的战斗力很强以外,后金士兵的护甲也要优于日本足轻。
后金的甲胄是模仿的明朝的棉布铁甲,个别有钱的大户还会在外面再套一层锁子甲。
这些制作精良的盔甲可以使的金军不受明军一般刀枪弓箭和低级火器的伤害,从而在白刃战中占据很大的优势。
而日军的装甲就很可怜了,足轻只有两个或一个护裆,也就是胸甲片,其他的地方都是竹甲,这也是日本坚持使用武士刀的原因,破甲难度小。
另一方面就是大明军人素质的整体下滑。
别说20年了,就是两三年不打仗,在疏于训练,你这个军队的水平就得废。
从1600年到1618年,大明18年在辽东没有发生超大规模的战争,使得军队整体素质退步了。
另一方面,之前辽东军之所以战斗力爆表,是因为有李家的家丁亲兵做支撑,事实上晚明时期的军队,因为财政压力和蒙古人的不断消耗,战斗力超强的军队除了戚继光在蓟北训练的车营外几乎就没什么特别厉害的政府军了。
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固然厉害,确实李家的家丁武装,属于私兵,那一个个都是在辽东有土地做地主的,有了强大的经济支援,他们才装备得起最好的装备,这就特别像欧洲的封建骑士,在大明本是应该禁止的,只不过万历信任李成梁,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李成梁退下来之后,李如松战死,李家只剩下的基本上就都是废柴了,李家家丁武装也就解散了,失去了核心战斗力,你让明军怎么打出往日的风采。
再加上万历三大征的消耗和朝中党争导致的政治混乱,使得大明的国库已经空虚了,边军将士的装备多有疏漏。
再加上蒙古俺答汗的封贡,明军北方的边患大大减弱,大明最仰重的就是战车,而因为以上几种原因,战车数量减少,明军失去了有效的防御手段,也就失去了野战能力。
因此当明军和金军在萨尔浒相遇时,结局就已经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