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于公于私,诸葛亮都是必须要北伐的。
威武自强以示有余,是蜀汉的唯一选择夷陵之战前,曹魏君臣讨论:蜀汉会不会伐吴?
众人多认为:蜀汉太弱了,实力不足,不会东征。
唯刘晔指出:正因为蜀汉太弱了,所以必须威武自强以示有余!刘晔无疑看到了本质:威武自强是蜀汉立国之本。
如果不威武自强,情况会如何呢?
这种情况,诸葛亮经历过!夷陵之战,蜀军精锐损失大半,蜀汉一时连威武自强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段时间,蜀汉的处境,可谓是真正的悲惨。
1、交不到朋友。
夷陵之战结束后,蜀汉很快就意识到要改变不利的外交环境。
因此,刘备去信,“已深引咎”。
然而,吴以刘备称帝不合天下之议为由,不搭理刘备,拒绝恢复外交关系。
此后,魏国攻吴。
吴虽然与蜀联系,缓和关系,但另一面,依然支持蜀国的南中叛乱势力,并为人刘璋的儿子为益州此时,让其在吴蜀边境对蜀制造压力。
此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一开始依然避而不见。
随后,在见到邓芝时,孙权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担忧:蜀国实在太弱了,跟你结盟有好处吗?
确实,如果蜀不能威武自强,军力太弱。
那么,魏攻吴,蜀帮不上忙,结盟何用?
魏攻蜀,蜀不能自保,东吴反而因盟约而束手束脚,何必结盟?
所以,如果蜀不能威武自强,对东吴来说,与其与之结盟,倒不如寻机吞并!最后,邓芝又以“威武自强”的表态,说服孙权:(1)、蜀有重关之险,诸葛亮是人杰,足以自保!与你东吴结盟,退可互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2)、如果吴不与蜀结盟,将来吴魏相争,蜀国顺流而下,你怎么办?
最后,吴蜀煞有介事的搞了个“平分天下”的方案,重新复盟!然而,即便如此,孙权依然还是作着魏国的吴王,在魏蜀之间摇摆,立场并不坚决。
直到228年,诸葛亮北伐,孙权也才开始北伐,并于不久后称帝,彻底与魏国划清界限!可以说,威武自强,蜀汉才有“资格”与东吴结盟。
2、镇不住场子。
夷陵之战后,曹魏只是一心攻吴,并没有攻蜀。
然而,对蜀,他们采取的是“文攻”。
王朗、陈群、许芝、诸葛璋等人接连给诸葛亮去信,陈说天命人事,劝其归顺。
对于曹魏所陈说的天命人事,堂堂蜀汉丞相居然没有底气反驳,只能以不回信来回避!诸葛亮尚且如此,其他大臣、士族又会如何呢?
如果你本来就弱,又表现不出特别大前途和志向的话,人家为何不投靠强者呢?
如果蜀汉不能威武自强,展现出与曹魏争雄的气势。
那么,看不到希望的益州人士,恐怕会如刘璋时期一样“思得明主”了。
要知道,当时,入川的“第一代领导班子”,除诸葛亮外,多已离世,如果诸葛亮不能表现出继续领导蜀汉旗帜鲜明地与曹魏“篡位之贼”斗争,那么,蜀汉的内部分崩离析是不可避免的了。
对内,对外,威武自强,都是蜀汉的唯一选择!凝聚人心的唯一方式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劝诸葛亮“加九锡”。
诸葛亮表示:等到北伐成功,复兴汉室,“虽十命可受”!这是两个托孤重臣之间的对话,也是荆州派领袖与东州派领袖之间的对话!这就是诸葛亮必须北伐的重要原因:统一蜀汉各派的思想,凝聚人心。
益州,狭小的一州之地,聚集了益州本土派、刘焉带来的东州派、刘备带来的荆州派,以及北方人士。
此外,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又从南中迁来了一些少数民族。
如果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益州这个“存量市场”,大家你争我夺,蜀汉将一团乱麻。
旗帜鲜明地打出汉室大旗,进行北伐,是诸葛亮凝聚各派人心的唯一方式。
越早越好诸葛亮不但必须北伐,还必须尽快北伐!蜀汉以一州之地敌曹魏八州之地,且曹魏的统治地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双方在潜力上的差距是巨大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魏蜀之间的实力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因此,时间对蜀汉不利!主动发动攻势,打乱曹魏的恢复发展,或夺取一些地方,是改变敌强我弱的唯一希望!因此,北伐不但要打,还要越早越好!总体机会当时,魏与吴蜀联盟在人口、兵力上的比例大致为3:2。
合吴蜀之力,仍不如魏,但这差距尚没有大到不可弥补。
而且,在北方,辽东公孙渊,以及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仍然牵制了曹魏很大的力量。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柯比能就起兵,试图与诸葛亮呼应)因此,就总体实力而言,如果吴蜀合力,并不比曹魏弱太多,尚有希望。
事实上,诸葛亮与孙权此起彼伏的北伐,使驻扎在洛阳的曹魏中军东西奔波,确实给曹魏的国力造成了相当消耗。
曹魏重臣高堂隆就表示:“二虏(吴蜀)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显然,吴蜀此起彼伏的北伐,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曹魏的发展节奏,对吴蜀相对有利。
要知道,诸葛亮、孙权在北伐上都不算特别成功,尚能造成这样的效果,如果他们指挥更得当,孙权的决心更大一些,吴蜀是可以给魏国造成更大麻烦的。
局部机会而从局部看,蜀汉确实有“割据陇右”的条件。
由于汉羌战争以及董卓、李傕之乱的破坏,关陇地区当时非常残破,难养大军。
因此,曹魏在关中、陇右部署的兵力十分薄弱。
同时,曹魏对羌人的民族政策又一直不太成功,因此,许多羌人是支持蜀汉的。
因此,蜀军能够对关陇地区的魏军形成明显的局部优势。
而陇山险阻,一旦控制要点,蜀军可以阻击魏军于陇山,实现“割据陇右”的企图。
陇右之麦,可使蜀军很大程度上摆脱秦岭运输之难;陇右之马,又可使蜀军建立强大骑兵,摆脱兵种劣势。
因此,利用局部优势,如果组织得好,诸葛亮是可能实现割据陇右,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魏蜀之间的实力差距的!事实上,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是非常接近这一胜利的。
当时,“我军在祁山、箕谷,皆兵多于贼”,局部优势明显;而蜀军也确实获得在街亭“断陇右之臂”的机会。
只不过,马谡失街亭,企图失败了。
蜀汉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没有把握住!此后,历次北伐,诸葛亮也立足于改善实力对比。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试图占据陈仓险要之地,可惜失败。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成功夺取武都、阴平。
····可以说,即便在“断陇右之臂”这一大计划受挫后,诸葛亮仍可以寻找其他机会,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或者“先据战地”的优势,力争改变蜀魏之间的实力对比。
不北伐,弱小的蜀汉不能威武自强以示有余,将在政治、外交上“边缘化”,如此,不但他外部寻不到盟友,内部也得不到支持!不北伐,蜀汉各派之间将在狭小的一州之地你争我夺,蜀汉将分崩离析。
不早北伐,由于潜力的差距,以后只会越来越难。
立刻北伐,不但在总体上不完全处于下风,而且在局部还能寻到优势,可以争取不断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
因此,诸葛亮必须要北伐,而且必须早打,快打!历史上弱小的割据政权很多,但没有哪个如蜀汉一般让人津津乐道。
或许,虽然弱小,但威武自强的气质,正是蜀汉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