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人生的禁忌,要“清醒的”去对待?

2022-08-09
5 阅读

夜访长得很美的茶叶店老板娘,她悄悄告诉我人生的禁忌,要我“清醒”认知,说的让我十分羞愧。

不得不掏出手机扫码。

老朋友都知道我有个朋友,是个长得很美的茶叶店老板娘,她开了一家茶叶店叫做:好再来茶叶店。

我常有事没事就去找她喝茶聊天,她常用一番智慧言论,说的我心服口服要掏钱买茶。

说起来又好久没有去了,昨晚散步的时候,又转到了她的店铺,远远看去,兰窗透着暖黄灯光,氤氲光亮染到这夏夜有一丝特别的亲切。

她的店铺外有一株芭蕉、我顺着芭蕉走进去,她正一个人坐在店里泡茶喝。

我走进去,说:我好久没来了。

她微微一笑:好久了吗?

我没有觉得啊。

我说:我上次买的茶叶都喝完了,还不久啊。

她说: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

她一边给我泡茶,一边放下一本书。

我一看那书,名叫《百无禁忌》。

我于是问:有哪些人生的禁忌,我们要“清醒的”去对待?

你说得好,我就买茶。

她笑着说:其实所谓禁忌,是根据每个人每件事每个不同的情况来说的,没有一定的不变的禁忌。

比如以前的年代,很多事都是禁忌,到了现在就不算是了。

张家的禁忌,在李家不是禁忌,中东国家女人要带头巾,到了欧美女人可以袒露身体在外面晒太阳。

美国人可以持枪,到了我们这,就是禁忌。

所以禁忌,都是针对性的情况。

没有什么是固定的禁忌。

比如古代很多事情是禁忌,吃饭的时候,小孩子说话,大人一筷子就打过去了。

到了现在,小孩子吃一顿饭一声不出,大人会担心他心情不好出了问题。

以前的年代,情侣在街上顶多可以走的比较距离近一点,连牵手都是禁忌,现在情侣在街上已经无所不能了,刻意有距离才是禁忌。

所以你说什么是禁忌呢?

所谓百无禁忌,其实说的就是对禁忌有清醒的认知,在心里不对他有纠结。

一个人做到了清醒,其实就可以百无禁忌了。

我说:不明白,为什么清醒了就百无禁忌了。

她说:一个人清醒了,自然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自然不去做,活着没有禁忌了。

这个道理就像是一个善良谨慎本分的人,他从来不害怕警察,不害怕法律,因为他不需要去害怕了。

他怎么都不会违法犯罪,惩罚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人清醒了,我说的是活清醒了,他的生活和行为都进入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了。

我说:自然而然,为什么可以这么厉害?

听起来自然而然,只不过是很容易的事情罢了。

她说:自然而然,是不再刻意地产生一种想法,并且还要付诸实践。

你没有到自然的境界,你会在一个想法产生后,连续延伸下来,并最终有可能形成行为。

比如你想发财,其实谁都想发财,但你如果很执着,非发财不可,那你就一定会不断思考,不断想办法,不断去追求发财的办法,当然如果你命中注定能发财,并且方法得当做的很努力,自然可以达到,但是如果你命中无财,能力又不够,你非要发不可,然后就逐渐失去控制,逐渐疯狂,最后可能不择手段,失去底线,作奸犯科,或者做毒奶粉地沟油卖假药搞传销诈骗都有可能。

所以你问一个犯罪的人这事明明是禁忌你为什么偏偏要犯罪?他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

他也是无法控制自己走到了这一步,禁忌不禁忌,对他来说不重要,他只想侥幸蒙混过关。

所以一个人对自己的心念糊里糊涂的,就很容易最终发展为触犯各种禁忌。

简单说,一个人说话不经大脑,就容易说错话触犯别人的禁忌,那个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达到自然而然的人,不会刻意去产生一个多余的想法,有多余的念头来了他就随它走掉,根本不管不顾,不会因为这样的念头而出现更多的演变。

我这样说你不知道明不明白。

我说:你的意思是,比如一个男人看见一个女的,产生了一个色的念头,他不清晰,任由这个念头发展成思想,发展成欲望和不得不行动的指挥,所以最后忍不住侵犯了这个女的,这男的为这件事犯罪了,这就是因为一念之差而触犯的禁忌对吧。

她说:对的,世上许多悲剧的发生,常常在一念之间。

所以人家说,一念佛魔,就是这样。

一念之间,其实有很长的过程,也包含着很多因果,有很多人感受不到那个过程更看不到里面的因果,因为在他们大脑里充斥的是对目标的执着。

有些抢劫犯,为了一点点钱杀人,都是因为执着非要成功抢到钱,那时候心里是迷茫执着的。

根本没有任何理智可言,这都是因为最初的那一念头,任其发展泛滥了。

我说:那这样人过日子是不是会提心吊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个念头都不能错。

她说:恰恰相反,不是一个念头都不能错,而是要允许它错,错了就错了,歪念头来了就来了,它来了很正常,不代表你是个坏人,你要是头脑里一来不好的念头,你就懊恼,哎哎呀,我这修行啊不上路啊,歪念头还是有啊,邪念出来了啊,这是魔障啊。

你不想这些还没事,你一想这些,真成了魔障了。

你要允许它出错,你知道我们的识海里面,包含了许多的杂念,各种各样恐怕有恒河沙那么多,要是你都禁忌掉,那你可能会变成一块石头或不锈钢,你看那个不锈钢,表面光滑的很,没有任何杂念,可是它也是冷冰冰的一块钢铁,没有生机可言。

如果你允许犯错,允许不好的念头出现,并且不去给它判断好坏,它一出来,你就守在门口,贴标签,好像流水线的工人,守在那里,念头从那个机器皮带那一出来,你就下手贴标签,来不及贴的它过去了,你还伸手追过去贴上,很怕它不能出厂。

你要把这个贴标签的手收回来,把标签丢了。

念头来了你就别管它,它来了,你不管它,它自己就走了。

这样,它就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烦恼也一样,来了,你就让它自己自生自灭。

它自己自然生灭了,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你要知道,你不能不知道它来了,你看的清清楚楚,唉,这小念头来了,随它去,很快它走了,你也忘了它,随后还有其他的念头又来了,又走了。

来来去去来来去去的,你好像那个路边的一块镜子,车流来了,从这路口过去,刷的一声过去了,镜子里现出来了,知道的看的清清楚楚。

但是车过去了,镜子不会跟着车跑过去,更不会因为照见车流而碎了。

最后镜子会发现,车流每天就是如此来去,其实没有一刻恒定的,都是暂时的幻相。

虽然是幻相,但是我都能照见,正因为照见,才知道它是幻相,所以只是照见,不用碎了镜子去跟着跑。

这个状态,叫做清醒,也叫作自然而然。

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做到了不把念头养成心理,就不会随念流转。

当然做到这样不容易。

一般我们都是有了个想法,马上培育,给它施肥,给它加码,给它添油加醋,让它从一个念头一个想法,变成了一个思想一个执念,一个心理状态,然后接下来要么是付诸行动要么是被这种心理状态而折磨。

我说:哦,你这样一说,我突然想起了《大话西游》里唐三藏对观世音菩萨给悟空求情说:观音姐姐,悟空他要吃我,只不过是一个构思,还没有变成事实,不如等他吃了我,才治他的罪不迟。

这句话果然有智慧啊。

她说:确实如此,唐三藏说这句话,意思就是慈悲对待悟空的一丝邪念,不要因为他有这样的邪念就怪罪他,假如他做出事来再治罪不迟。

我们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有时候该慈悲对待自己,就要宽恕自己,不要纠结,人有时候很喜欢纠结自己的一个过错,久久不能释怀。

导致出现抑郁。

而有时却又过于放纵自己的思想,变得泛滥难以控制。

这都是不清醒的缘故,因为不清醒,所以就会很容易触犯禁忌。

我问:为什么清醒的人百无禁忌?

她说:清醒,指的是这个人对因果非常清晰,完全掌握了,看的一清二楚。

一般佛陀和大菩萨即能做到,了解生生世世诸事诸人的因果关系。

他们对因果全然了解,自然不会去造不好的因。

给你说个释迦牟尼的故事吧。

释迦在生的时候,有一段时期,他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妒忌和谩骂。

对此,他心平气和,沉默不语。

有一次,当这个人骂累了以后,释迦牟尼就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个东西是属于谁的呢?

”这个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

释迦牟尼说:“那就是了。

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么这谩骂又属于谁呢?

”这个人听到这回答为之一怔,随后便哑口无言了。

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而且后来,这人被释迦牟尼的大智慧所折服,一直到死都尊奉释迦牟尼为自己的老师。

为何佛陀能够做到这样,在佛法里有一句话叫做: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

他就是这样做,有恩怨发生了,有因果发生了,随缘消除掉,把债还掉,不去和他对抗,或者说不在心理再因此生出更多的不好的念头来。

当然佛陀更加厉害,还能反过来把谩骂他的人折服,还顺便度了他。

这就是智慧,智慧的人,对不好的事情的观念,和一般人不同,一般人习性是争斗,是你打我一拳我至少还你一巴掌,但是大智慧的人,是善巧解决,是随缘消旧业,绝对不再画蛇添足,在原来的因果上,再去添加一笔新债。

打个比方一个人欠了别人三千块,那人来要债,这人不想还,还起了纷争。

最后把债主打伤了,结果被抓进去,罚款坐牢,还要陪更多的钱。

这就是随缘拒旧业,又再造新殃。

智者当然不会这么干,智者,知道这些事情的因,和可能造成的果。

所以他清醒的很,理智的很。

所以智者百无禁忌,是因为他避开了不好的因,有不好的因来了他尽量解开,就是这么简单。

换个说法,就是自在,大自在的人,百无禁忌,因为自在不粘,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哪里来的禁忌?

孙悟空进了水帘洞,可以进去出来毫发无损,这就是自在。

自在,不对境起分别心,当然不造禁忌之业,始终保持自己那颗明明白白清醒无比的定心,有定力,心能转境,所以当然百无禁忌。

我听到这里,浑身通畅,掏出手机,说道:二维码拿来。

她笑盈盈地递过二维码和两盒早已准备好的茶叶。

我买完,看着余额的几十块,开心地消失在月色里。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