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行业有哪些“行话”?
“行话”起自“黑话”。
黑话是旧社会遗毒,这玩意儿不是什么好东西。
行话则演变为“专业术语”,贴合行业的特点,应该了解了解。
不过随着行业的发展,现在不少行话也有误解的地方。
比如以前不止一次提到的,什么叫做“包袱”?
一般认为能逗人发笑的笑料就是“包袱”。
其实相声真正的“包袱”,指的是“有系有缝”的笑料。
不系不缝不铺不垫不能圆、和节目无关的起飞智、一句话的抖机灵,都只能叫做“零碎儿”,算不得“包袱”。
——————————————————————今天主要说一说相声另一个行话,叫做“垫话”。
普遍说正活前边的都叫做“垫话”。
(其实垫话和正活中间还有个“瓢把儿”)“垫话”这玩艺儿,新相声和新新相声一般用不着,基本上都是“急着上急着下”。
所以不要说垫话,有时候连瓢把儿都没有,直接就“正活”了。
(请参考姜主席、牛冯、奇大的绝大部分作品)而商业化相声里,垫话就不可或缺。
现在不少观众就是冲着“垫话”去的,所以垫话的篇幅就越来越长。
人家就指着这个撑时间挣钱呐!(请参考绝大部分茶馆相声)其实在传统相声中,垫话前边还可以有个“铺纲”。
不少人把“垫话”和“铺纲”弄混淆了。
认为“垫话”就是“铺纲”,“铺纲”就是“垫话”,两者是一码子事儿。
其实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垫话”是节目的一部分,而“铺纲”则是独立在节目之外的台词。
“铺纲”的作用是介绍演员接下来表演的节目。
比如这个节目的由来、表演的原因、创作的过程等等。
而“垫话”则没有这些功能,它是溶于节目的一部分内容。
所以“铺纲”是演员的真话(必须是真话),而“垫话”则是演员的表演(可以瞎扯)。
您要是还不理解,可以参考荣寿老的《五猪救母》,那是典型的“铺纲”。
如果正活前面夹带私货、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是是而非误导观众的“生意口”,那都只是“垫话”,不能叫做“铺纲”。
所以,一段相声正经的流程公式是:铺纲→垫话→瓢把儿→正活→底。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