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为什么主持封神行动的是元始天尊,而不是通天教主?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的是:神是人封的,是人民群众封的,而不是上天封的。
历史上或者是传说中的一些成就辉煌、道德高尚、忠义两全、爱国爱民的人差不多都被人们封做了神。
人们为什么要封他们为神呢?
原因就是:第一、为了树立一种精神支柱,使自己有了信仰,就会增添克服困难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力量。
信仰的力量其大无穷。
如果没有信仰,人们在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就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就感到生无可恋而有可能自暴自弃。
这就像茫茫大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旅客,正是因为内心的信仰,相信前方的绿洲,才不怕历尽千辛万险,负重前行,终于走出了戈壁荒漠。
信仰是人们感受生活的爱之所在,也是憧憬理想的幸福所在。
人们树立起来的神的人生经历,往往也是历尽沧桑,百折不挠才终成正果的。
人们就更愿意以神为榜样,在他们精神的感召下,埋头苦干、战胜困难,取得了持续性的发展方向。
第二、封建社会,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十分落后,面对各种灾难和战争,人们迫切希望能有神灵的保佑。
我们知道:古代被封为神灵的人物有以下几种。
领导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和抗击自然灾害的,并且因为有所发明和发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
像三皇五帝等等。
著名经典故事有: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等。
发展了当时的文化水平,使人们在紧张和劳累的生产生活中能够放松身心,精神有所寄托的。
像老子、庄子等等思想家。
忠君爱国、护国佑民,给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还是英勇善战,抵御外辱的大英雄的,使人民的安居乐业有所保障的。
像岳飞、关羽、赵云等武圣和战神,还有秦琼、尉迟恭等门神。
他们都是彪炳史册、能征惯战的大将,人们相信他们的英灵会永远保佑大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第三、古代人们处于对当时的统治阶级不满的时候:希望能有神灵的英雄精神指引和带领大家,对黑暗的统治进行颠覆;对民众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进行改造;以重新塑造新的世界,满足人们对新秩序及早形成的美好憧憬。
《封神演义》中的很多神仙人物,如:杨戬、哪吒、雷震子等等就是这样。
他们是推翻商纣王黑暗统治的先锋,代表着正义的力量,是很多英雄人物的化身。
我们知道,当时的神仙分为“阐教”和截教两大阵营。
以元始天尊为最高领导的阐教,门徒都是人间行侠仗义、忠勇无双的英雄好汉。
他们学习武功和法术,都是为了惩恶扬善,是正义的化身。
虽然他们的出身不同,但是他的忠君爱民、造福苍生的理想和抱负却是志同道合的。
他们在山修行,下山为民;他们吊民伐罪,积极参与到了西周伐商的战斗之中;他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虽然迭经挫折,但是最终还是战胜了邪恶,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功不可没。
反观通天教主的门人弟子,他们纷纷下山,逆天行事,助纣为虐,为维护商纣王的腐朽黑暗统治不遗余力。
通天教主有教无类,手下有很多动物做徒弟修行。
这些精怪一类的动物由于以满足生理需求为主;因此更加重视功名利禄等物质上的追求,因此就好坏不分、是非不明;他们下山的目的就是谋取私利,丝毫不顾大众的生活是都幸福快乐和安全稳定。
商纣王当时荒淫无耻,宠幸妲己,残害忠良,草菅人命,惨无人道,囚禁、虐待周文王等诸侯;已经到了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伦理丧尽,纲常全无的境地了。
所以,此时兴周灭商就代表着天道,代表着正义;反之,助纣为虐就代表着违背天意和民心,代表着非正义。
这样神仙就分成了两大阵营:代表着这人间忠、孝、节、义、勇、智、信的真善美阵营和代表着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贪财好色的假丑恶阵营。
其实,阐教、截教的起源就是释教和道教,晚于殷周。
这三教参与殷周之争,完全是后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形态。
后人把民间流传的神魔故事进行加工整理,加上殷商之争的史料,就更加深刻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更加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既然是后人加工的,自然而然就应该以宣扬正义为主,辅助于殷商政权的更迭。
而通天教主的门人弟子大多数一些飞禽走兽类的动物,就不应该成为万流景仰的“封神大使”。
能让通天教主的某些弟子封神,已经是网开一面了,也是因为天庭的人才凋零,职务空缺很多。
所以,封神这样万世师表的大事,岂能让通天教主担任。
而让代表正义和道德的元始天尊担任,让他的门人弟子身居天庭要职,人们才可以更加安定团结,后顾无忧地发展生产。
所以,封神大使必须由元始天尊的门人弟子担任。
而姜子牙的确是西周的开国首席元勋,在他的策划和指挥下,西周打赢了牧野之战,推翻了商纣王的黑暗统治。
为了表彰姜子牙对兴周灭商的巨大作用和卓著的功勋,“封神大使”的桂冠,人们就戴在了姜子牙的头上。
其实《封神演义》也好,《西游记》也罢,它们都告诉大家:一个人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人们都会永远牢记不忘的。
他的名字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流芳百世,被人们永远不忘的人,就是长生不老的人,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