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难吗?待遇怎么样?
2022-08-10
4 阅读
那时候,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师范院校停止招生,教师队伍得不到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成了严重的问题。
好在当时是大集体时代,社员们集体劳动,评工记分,靠工分分粮分红。
由于文革时期,大学停止招生,农村高中生没机会上大学,只好回到农村务农。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民办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就应运而生了。
产生民办教师的途径大致是这样的,学校向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提出要求,学校缺××科老师,听说××在家闲着,能否到学校当几天老师。
只要大队领导同意,这事就成了。
民办教师身份还是社员,起初归到大队勤杂人员范围。
每天记10分,每月扣三天雨工,寒暑假回队里劳动,后来每月又补助三块钱。
当然,也有通过不适当途径进去的,比如和大队干部有牵连的,和校长有点瓜葛的,也有这样进去的。
毕竟民办教师是教学,不用风里来雨里去下地干活了,表面上也风光些,男孩娶个媳妇也容易些,女孩找对象也有点底气。
后来,这支队伍越来越大了,几乎成了农村中小学的主力军。
又历经几次统一整顿,优胜劣汰,留下来的民师基本上都是棒棒的。
为彻底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各省统过统一招考,集中培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师转成了公办教师。
实事求是地说,农村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巩固和发展是有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