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和90后有多少是在“棍棒出孝子”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弗洛伊德提出过意识跟潜意识,说的就是我们能够觉察出来的意识,以及被社会大环境不允许,然后被压抑下来的潜意识。
是我们内心需求,但又被压抑到内心深处的一种状态。
所以,“棍棒出孝子”可能就是我们在年幼时,在家庭这个小的社会范围里,不被父母认可过程中,出现的状态。
就像小树不修剪可能会长歪,孩子不教育,有时也会走上邪路。
就像,当某些物品不属于自己时,不可以随便触碰或归为己有,那是对他人领域的一种侵犯,所以这种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两种状态:一,要么把孩子胖揍一顿,以示教育。
就像“棍棒出孝子”。
这种状态可能是孩子太顽皮,让大人不得不打。
或者不符合家长某些期许,但又无法表达内心所需时就容易采取此种方式。
二,推己及人。
当家长能够细心体察孩子所需所感时,也能避免“棍棒出孝子”这种方式。
正所谓温柔的掌控就是这么来的。
美国著名飞行员鲍伯·胡佛,在一次飞行演习中差点失事坠亡。
但凭借熟练的技巧转危为安,安全落地。
所以事后检查,正如他所料,油箱里加的不是汽油,而是喷气式燃料。
所以回到机场后胡佛要求见加油工时,加油工正为此事懊悔痛苦。
毕竟他差点要了三个人的命。
加油工也以为这位事事要求严格、荣誉心强,且凡事要求精细的著名飞行员一定会痛斥自己。
但胡佛只是用他强有力的胳膊抱住了加油工的肩膀说:为了表明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再给我的F51飞机做保养。
所以你看,当我们试着了解对方为什么那么做?
而不是去责怪时,其实比批评更有益。
这样还能产生同情、容忍以及仁慈。
正所谓不要轻易指责、批评、抱怨对方。
毕竟,直接批评是最危险的导火索,它所引起的爆炸也能够置人于撕地。
所以我不大赞同“棍棒出孝子”,感觉还是先了解背后原因,再分析如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更好一些。
你觉得呢?
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