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典故(一鼓作气的典故出自谁)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1 【注音】yī gǔ zuò q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出处】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
作:振作;
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谓语、定语;
指一往直前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成语例句】 ◎ 各级领导和人口普查机构的全体成员,要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把普查登记中的遗留问题一件一件地妥善处理好。
◎ 一开始,要武落了后,她捏了一把汗,结果,要武一鼓作气冲到前面,干跪利索,呼呼呼地最先爬上高坎。
◎ 在这怵目惊心的.地方,他拨开密布的仙人掌,一鼓作气,跃上山崖。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2 典源出处 《左传 ·庄公十年》:“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 (gui) 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释义用法 春秋鲁庄公时,齐国攻打鲁国,鲁人曹刿协助庄公指挥迎敌,等齐军打过三遍鼓后,曹刿才请鲁庄公下令出战,将齐军打得大败。
战后曹刿说明,打第一遍鼓时,军队士气最旺盛,第二遍鼓时,就慢慢衰退了,第三遍则消失殆尽。
这时出战,我军勇气正盛,敌军士气却已衰退,所以能战胜对方。
后用此典指趁锐气正盛时,一举将事作完;
也以“再衰”、“三而竭”等指锐气衰退。
用典形式 【始鼓】 唐 ·韩愈:“未来声已赫,始鼓敌前败。
” 【一鼓气】 唐·杜甫:“万方助思顺,一鼓气无前。
” 【三而竭】 宋·范成大:“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于四者难。
” 【鼓难作】 宋·范成大:“闲心灰不然,壮气鼓难作。
” 【鼓增气】 唐·杜甫:“不可无雷霆,间作鼓增气。
” 【吾衰鼓已再】 清 ·王士禛:“君当贾余勇,吾衰鼓已再。
” 【作气再三衰】 宋 ·范成大:“老阳作气再三衰,鼓竭之余不支雨。
”。
一鼓作气成语含义及典故
一鼓作气,汉语 成语 ,拼音是yī gǔ zuò qì,指一往直前,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选自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鼓作气的 成语 典故 ,供大家参考。
一、一鼓作气成语解释 比喻趁劲头足时,一举把事情办成。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二、一鼓作气成语典故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 结果,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
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
”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
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
我察看他们的车辙,观察他们的队形,担心的是他们有埋伏。
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击他们。
”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
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
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
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
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
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
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
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
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
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
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
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三、一鼓作气成语 造句 1.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
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2.我深深吸一口气,嘴唇紧贴在号嘴上,一鼓作气,“璞”吹得满脸通红,几次下来,结果都是如此。
3.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
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4.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
一鼓作气中途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
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5.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6.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7.同学们,还有三十米街道就打扫完了,我们要一鼓作气啊! 8.干事就该一鼓作气,切不可拖拉应付。
9.小英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把这项工作完成了。
10.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11.古语说的好"
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
。
12.还是不要。
我还是一鼓作气今天就把它带回去。
但是如果它发生故障呢? 13.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14.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15.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16.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
17.一鼓作气, 考研 是一种忍耐。
18."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用在高淳陶瓷的走势上再合适不过。
19.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20.这场球赛,我队一鼓作气,势如破竹,打得对手溃不成军。
21.老师提醒大家参加比赛有如作战,要一鼓作气,才能夺得锦标。
22.最后当然是一鼓作气,在梅花桩上以醒狮和坏人石坚来一个了断,再次确立黄飞鸿的威信,和儒家价值观的胜利。
除了梅花桩上的高潮外,数场武打皆精彩悦目。
23.他拿起笔,一鼓作气连写了三幅字。
24.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25.可惜的是他没能一鼓作气将这一方案推广到其他税种中。
一鼓作气成语含义及典故相关 文章 : ★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一鼓作气 ★ 一鼓作气成语解析及谜语 ★ 一鼓作气成语常用近义词 ★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一鼓作气(曹刿) ★ 关于一鼓作气成语接龙150个 ★ 语文成语一鼓作气的造句 ★ 一鼓作气怎么成语接龙 ★ 一鼓作气成语经典谜底 。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1 【注音】yī gǔ zuò q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出处】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
作:振作;
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谓语、定语;
指一往直前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成语例句】 ◎ 各级领导和人口普查机构的全体成员,要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把普查登记中的遗留问题一件一件地妥善处理好。
◎ 一开始,要武落了后,她捏了一把汗,结果,要武一鼓作气冲到前面,干跪利索,呼呼呼地最先爬上高坎。
◎ 在这怵目惊心的.地方,他拨开密布的仙人掌,一鼓作气,跃上山崖。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2 典源出处 《左传 ·庄公十年》:“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 (gui) 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释义用法 春秋鲁庄公时,齐国攻打鲁国,鲁人曹刿协助庄公指挥迎敌,等齐军打过三遍鼓后,曹刿才请鲁庄公下令出战,将齐军打得大败。
战后曹刿说明,打第一遍鼓时,军队士气最旺盛,第二遍鼓时,就慢慢衰退了,第三遍则消失殆尽。
这时出战,我军勇气正盛,敌军士气却已衰退,所以能战胜对方。
后用此典指趁锐气正盛时,一举将事作完;
也以“再衰”、“三而竭”等指锐气衰退。
用典形式 【始鼓】 唐 ·韩愈:“未来声已赫,始鼓敌前败。
” 【一鼓气】 唐·杜甫:“万方助思顺,一鼓气无前。
” 【三而竭】 宋·范成大:“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于四者难。
” 【鼓难作】 宋·范成大:“闲心灰不然,壮气鼓难作。
” 【鼓增气】 唐·杜甫:“不可无雷霆,间作鼓增气。
” 【吾衰鼓已再】 清 ·王士禛:“君当贾余勇,吾衰鼓已再。
” 【作气再三衰】 宋 ·范成大:“老阳作气再三衰,鼓竭之余不支雨。
”。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介绍
一鼓作气是一个经典的四字成语,你知道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吗?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一鼓作气典故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鼓作气的意思 【成语】一鼓作气 【拼音】yī gǔ zuò
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
作,振作;
气,勇气。
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
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用一鼓作气造句 1) 传统上,龙舟的造型和结构都有特定规格,龙头、龙尾雕工尤为精细,其形态象徵力量和冲劲。
进行竞赛时,鼓手在前,舵手在后,划手们随着鼓声的节奏,一鼓作气,破浪前进奋力划过终点。
2) 告白这种事,尤其是一鼓作气再而衰,非得借助异常的头脑发热,有时连头脑发热也不行,还得有姐妹淘在旁扇阴风点鬼火,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比设祭台作法变出场大雨来得容易。
夏茗悠 3) 报仇这个事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事。
唐七公子 4) 生活是条船,张好船的帆,别让它跑偏,跑偏太危险;
生活是首歌,唱准音和谐,别唱跑了调,跑调乱了套;
生活是条路,尽管往前走,坎坷任脚下,跨过去的是英雄;
生活像爬山,不要怕困难,一鼓作气往上攀,攀至山顶你再看,山花烂漫艳阳天! 5) 英文学习若不能一鼓作气,不如彻底放弃! 6) 作为真选组第一番队队长,再给你们上最后一课。
当冲向有压倒性力量的敌人时,为了填补实力差距用人数来压倒是最重要的。
配合好呼吸,心体合一,在最集中的一瞬间,一鼓作气攻上来,然后—
—
全部死去.冲田总悟 7) 愿你心灵,一尘不染;
霉运,一干二净;
烦恼,一刀两断;
消极,一去不复返;
成功,一鼓作气;
好运,一呼百应;
家庭,一团和气;
友情,一生一世;
祝愿你一生平安,一世幸福! 8) 光棍节,愿你:道路,一马平川;
事业,一蹴而就;
心灵,一尘不染;
霉运,一干二净;
烦恼,一刀两断;
成功,一鼓作气;
好运,一呼百应;
家庭,一团和气;
友情,一生一世;
祝愿你一生平安,一世幸福! 9) “
八一”
祝福:祝你工作一马当先;
做事一鼓作气;
行走一路高歌;
事业一气呵成;
爱情一心一意;
朋友一呼百应;
人生一帆风顺;
未来一马平川!八一快乐! 10) 困难就像弹簧,你要软它就强,鼓足全身力量,内心充满顽强,困难见你不懈抵抗,它退缩而慌张,一鼓作气将它诋毁,你的眼前马上充满光亮! 11) 假期的尽头是学期开始,幼稚的尽头是深思熟虑,失败的尽头是一鼓作气,汗水的尽头是光彩琉璃,辛苦的尽头是鲜花满地。
祝福你站在昨日的尽头,迎接美好的开始,学习愉快。
12) 人生就是干杯,决定了要么一鼓作气走到底,要么干脆不要开始。
金希澈 13) 正月十五月儿圆,人间遍地张灯彩。
各种灯笼竞争艳,彩带飘飘灯谜写。
男女老少争相看,猜出谜底笑开颜。
祝你佳节人愉快,一鼓作气当状元! 14) 我们要一鼓作气,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班清扫路边垃圾的任务。
15) 一马当先有劲头,一鼓作气有势头,一气呵成有兴头,一路高歌有奔头,一帆风顺有彩头,一呼百应有派头,一本万利有赚头,一劳永逸有盼头,八“
一”
快乐。
16) 要一鼓作气,决不可节制分散。
17) 最后当然是一鼓作气,在梅花桩上以醒狮和坏人石坚来一个了断,再次确立黄飞鸿的威信,和儒家价值观的胜利。
除了梅花桩上的高潮外,数场武打皆精彩悦目。
18) 同学们,还有三十米街道就打扫完了,我们要一鼓作气啊! 19) 射手座:热爱冒险,寻求刺激,一段充满挑战的感情经历才能让射手们打起精神来。
越有难度,越觉得刺激,一不小心就让爱火失去控制,只好一鼓作气的追求到底。
20) 他拿起笔,一鼓作气连写了三幅字。
21) 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22) 设固定绳索以方便反复地上升下降来适应高度与补给物资,他们一鼓作气爬上山顶并且平安回来,若是不能登顶就拆返。
23) 可惜的是他没能一鼓作气将这一方案推广到其他税种中。
24) 我就凭一鼓作气的精神,独立完成这件作品。
2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6) 干事就该一鼓作气,切不可拖拉应付。
27) 我们干脆一鼓作气把这些事做完再休息。
28) 起床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只能再而衰,三而竭。
29) 手机触屏确实有问题,还是决定一鼓作气送修啊送修啊送修。
30) 小英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把这项工作完成了。
看了一鼓作气典故的人还看: 1. 一箭双雕的典故 2.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介绍 3. 有关一饭千金的典故 4. 一鼓作气的意思与造句。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1 【注音】yī gǔ zuò q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出处】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
作:振作;
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谓语、定语;
指一往直前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成语例句】 ◎ 各级领导和人口普查机构的全体成员,要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把普查登记中的遗留问题一件一件地妥善处理好。
◎ 一开始,要武落了后,她捏了一把汗,结果,要武一鼓作气冲到前面,干跪利索,呼呼呼地最先爬上高坎。
◎ 在这怵目惊心的.地方,他拨开密布的仙人掌,一鼓作气,跃上山崖。
一鼓作气的成语典故2 典源出处 《左传 ·庄公十年》:“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 (gui) 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释义用法 春秋鲁庄公时,齐国攻打鲁国,鲁人曹刿协助庄公指挥迎敌,等齐军打过三遍鼓后,曹刿才请鲁庄公下令出战,将齐军打得大败。
战后曹刿说明,打第一遍鼓时,军队士气最旺盛,第二遍鼓时,就慢慢衰退了,第三遍则消失殆尽。
这时出战,我军勇气正盛,敌军士气却已衰退,所以能战胜对方。
后用此典指趁锐气正盛时,一举将事作完;
也以“再衰”、“三而竭”等指锐气衰退。
用典形式 【始鼓】 唐 ·韩愈:“未来声已赫,始鼓敌前败。
” 【一鼓气】 唐·杜甫:“万方助思顺,一鼓气无前。
” 【三而竭】 宋·范成大:“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于四者难。
” 【鼓难作】 宋·范成大:“闲心灰不然,壮气鼓难作。
” 【鼓增气】 唐·杜甫:“不可无雷霆,间作鼓增气。
” 【吾衰鼓已再】 清 ·王士禛:“君当贾余勇,吾衰鼓已再。
” 【作气再三衰】 宋 ·范成大:“老阳作气再三衰,鼓竭之余不支雨。
”。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导语:一鼓:第一次击鼓;
作:振作;
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褒义。
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
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
曹刿说:“
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
等一等。
”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
现在可以进兵了!”
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
现在可以追击了!”
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曹刿说:“
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
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
曹刿又说:“
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这才放心追击 ”
。
(“
辙乱”
,轮迹混乱;
“
旗靡”
,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
一鼓作气”
、“
再衰三竭”
和“
辙乱旗靡”
,出处即《左传》所载“
曹刿论战”
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
一鼓作气”
。
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
一鼓而下”
。
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
再衰三竭”
。
出处《左传·
庄公十年》 【拓展延伸】 【成语接龙】 气逾霄汉 汉官威仪 仪表不凡 凡胎浊体 体贴入微 微为繁富 富贵不淫 淫辞秽语 语不惊人 人去楼空 空前绝后 后来之秀 秀才人情 情深意重 重手累足 足音跫然 然糠自照 照猫画虎 虎视鹰扬 扬名显亲 亲冒矢石 石火电光 光怪陆离 离弦走板 板上钉钉 钉嘴铁舌 舌敝唇枯 枯鱼病鹤 鹤骨松筋 筋疲力倦 倦尾赤色 色衰爱弛 弛声走誉 誉不绝口 口血未干 干巴利落 落花无言 言方行圆 圆孔方木 木梗之患 患至呼天 天涯比邻 邻女詈人 人头畜鸣 鸣鹤之应 应付裕如 如左右手 手到病除 除害兴利 利害攸关 关山阻隔 隔世之感 感慨万端 端人正士 士饱马腾 腾达飞黄 黄垆之痛 痛心切骨 骨软觔麻 麻木不仁 仁至义尽 尽善尽美 美如冠玉 玉石俱摧 摧眉折腰 腰缠万贯 贯朽粟陈 陈古刺今 今来古往 往返徒劳 劳燕分飞 飞龙在天 天造草昧 昧己瞒心 心坚石穿 穿壁引光 光彩耀目 目空余子 子女玉帛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趁热打铁 一气呵成 反义词 一败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