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帝为何会恢复明兴宗朱标,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钰的帝位?
福王朱由崧经过大臣史可法、马士英及军队重要将领左良玉、高杰等的最终拥戴后在南京即帝位,史称南明弘光皇帝。
弘光皇帝随即恢复已故三帝的帝位,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目的。
(《论语.学而》曾子)曾子(孔子的儒家学派重要弟子)的这句名言成为后世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虔诚祭祀远代祖先必遵的规矩。
朱标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称王时的世子,以后的皇太子。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朱标继承皇位的地位不接受挑战。
令人遗憾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太子朱标薨,时年仅37岁。
也许是朱标意外的早亡,导致悲伤的朱元璋立朱标儿子朱允忟为皇太孙,由他继承皇位来平衡自己的心态。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推翻了建文帝朱允忟的政权,朱允忟下落不明,朱棣无法、也不可能对朱允忟追赠庙号与谥号,于是这段历史成为朱姓皇室不可名状的空白。
朱允忟曾经在建文元年(1399)追尊自己的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这个举措在当时来说,天经地义,没有毛病。
朱棣虽然没有取消这个尊号与庙号,却在日后淡化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这个“不可说”的“难言之隐”。
朱祁镇与朱祁钰都是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儿子,朱瞻基其人的故事,电视剧已经作了详细的演绎,余不~(朱祁钰)朱瞻基是一个个性鲜明、颇有一番作为的皇帝,至今口碑尚可。
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却有点差强人意,尤其是长子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面对蒙古瓦剌也先部落的挑衅,亲率二十万可谓是乌合之众的大军,盲目离京征伐蒙古也先部队。
怀来地区土木堡,明军被漫山遍野的也先骑兵包围,在激烈的交锋中,饥渴难耐的明军大败,英宗被俘,一百多名随行官员全部力战而死。
面对刀斧凿砍的威胁,英宗表现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凛然正气,端坐泥地不动,凛凛正气,值得点赞!大明王朝失去皇帝,朝野震动,皇帝成为也先的人质,是对朝廷最大的威胁。
留守大臣徐有贞认为,皇帝被俘,北方边关大同、宣府将告急,京师势如累卵,为了大明的延续,皇弟朱祁玉应该仿宋朝,南下迁都,因为金陵陪都应对危机有预案,机构框架保留着的。
但是,忠贞不渝的侍郎于谦坚持要在北方击败也先,关键时刻,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太后支持了于谦,答应宣宗皇帝的次子朱祁玉登基称帝,是为代宗景皇帝;为了向朝野表示这个措施的不得已,同时册封被也先扣为人质的英宗,刚一岁的长子为太子。
应该说这个非常时期的特殊应急预案是成功的、正确的。
当时失去价值的朱祁镇回到京师后,被兄弟朱祁玉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
朱祁镇左右密谋者如徐有贞、石亨等人,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于景泰八年(1457),趁代宗重病不能上朝的机会,集结400禁卫军,将居住在南宫的英宗抬进皇宫,宣布复辟帝位成功。
史称“夺门之变”。
应该说这是一次严重的、典型的“阵变”,其实质是利益之争。
同年三月十四日,软弱、老实的朱祁玉听着上朝的钟声去世。
所以明朝的英宗皇帝非常罕见地建立了正统、天顺两个纪历。
离景泰八年(1457)的“夺门之变”到崇祯十七年(1644),时间过去了187年。
崇祯皇帝巳经“龙驭宾天”,他的三个儿子朱慈良、朱慈灿、朱慈焕均已失联。
但是,淮河以南仍是明朝天下,南京保有一套完备的中央机构。
而此时的北方李自成正在与清军作殊死搏斗。
明朝军队在南方尚有百万大军和左良玉、高杰、黄得功等大将。
但是,首先要保证皇室继承有人,否则天下群龙无首,就失去凝聚力了,那就谈不上要重整河山,收复失地。
经过激烈的幕前幕后操纵活动,最终由福王朱由崧“弟终兄及”,继承了皇帝位。
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与福王朱由崧都是神宗显皇帝朱翊钧(万历)的孙子,光宗贞皇帝(泰昌)的嫡庶儿子。
鉴于南方地区军民关系的复杂,为了获得南方军民的认可,维护南明王朝的权威和正统,统一思想和行动,南明弘光朝庭作出与福王血缘关系较远的三位先帝帝号的追尊,就不难理解其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