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早期艺术中,人脸或面具的造型频繁出现?

2022-10-01
21 阅读

为什么“假面”会在欧洲流行,不断演绎的欧洲面具史从亚洲到非洲,假面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随处可见。

其目的从为追求神圣、到起到医疗作用、到民间流行,流行原因各种各样。

身份象征的“假面”曾有假面盛行的时代,例如16世纪的欧洲,富裕的女性们通过遮住脸来保护皮肤不受阳光和窥探的视线侵害。

当时,白色的皮肤被视为身份高贵的象征,被太阳晒过的皮肤所表示的,是在户外工作的卑贱,并不是像今天象征的健康和活力。

为了保持没有雀斑和晒黑的浅肤色,上流社会的女性开始戴上保护皮肤不受阳光、风、灰尘影响的脸罩。

为了更加强调光滑白皙的皮肤,他们甚至会在很多情况下涂上白色的厚妆。

演变到后来,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威尼斯等上流社会,对时尚敏锐的女性首先开始戴面具。

最初的面具由黑色丝绒制成,称为“bezard”,覆盖在脸的上部(在法国,这种类型的面具会让孩子们害怕,因此被称为“lou”,也就是狼)。

因为bezard的脸被整个覆盖,所以道德家们把它视为问题。

1583年,清教徒、社会改革者菲利普·斯塔布斯在自己的著作《The Anatomie of Abuses(坏习惯解剖学)》中,对覆盖整个面部的面具这样写道。

“如果不知道她们的打扮的人偶然遇到这样的一个人,他会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怪物或丧服,因为看不到对方的脸。

” 斯塔布斯断言,戴着手套的人“玷污了神的名义”,“沉浸在各种感官和快乐中”。

戏剧的流行与“守护女性矜持”的假面戴面具在17世纪到18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地首都的剧场,英国作家塞缪尔·皮普斯在日记中记录了1663年6月去皇家剧院时的情景。

“在这里,我看到了法康布里奇爵士和她的夫人玛丽·克伦威尔女士,她和以前一样精神矍铄,穿着也很得体,但是,当剧场的座位开始坐满时,她就会戴上头巾,并且在演出的过程中,一直戴着头巾。

头巾遮住整个脸,最近在妇女之间非常流行。

”美国刘易斯与克拉克大学英语学副教授威尔·普里查德指出,戴面具去剧场是“保护女性矜持”的手段,当时的戏剧中有很多不正经的语言和性方面的暗喻,因此“正经”的妇女认为需要戴面具来遮挡周围人的视线。

而在剧场以外的地方,假面带来了以前不存在的日常生活中的自由,女性们可以在没有男性护卫队的情况下去市场和教堂。

如果没有戴面具,女性在没有陪同的情况下出现在公共场合,就有可能引发丑闻。

假面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自立(这一事实加速了假面的人气),但另一方面也因隐藏佩戴者的脸而带来了神秘感和错觉。

英国作家爱德华·雷文斯克罗夫特在1673年发表的喜剧《轻率的恋人们》中,一位登场人物这样说道。

“用面具遮住脸,妻子不被丈夫发现……然后女儿和侄女不被亲戚发现,去参加戏剧、舞会、假面舞会。

”顺便一提,在西班牙捂着身体的行为(el tapado)的流行也是在16世纪出现的。

虽然部分女性在宫廷中戴上了面具,但更为普遍的是用黑色斗篷遮住头部和身体。

其中,也有用斗篷遮住一只眼睛以外全部的女性。

1700年以后,代替披风的短披风(覆盖头部和肩膀的围巾)逐渐成为西班牙女性魅力和国民性的象征。

“隐藏身份”的面具法国文化研究者约翰·德让说,在17世纪末对法国贵妇的描写中,有很多关于她们“玩弄面具”的记述:“与欧洲其他主要城市不同,就巴黎来说,本来是极平凡的习惯,却成了为了诱惑异性的手段。

”虽然在英语中也有“隐藏身份”的意思,但在17世纪初的巴黎,首次出现了意大利语“incognito”这个单词,用来表示戴面具出门。

德让写道:“在巴黎,戴面具的现象开始扩散到上流社会以外的人。

”1700年代,威尼斯因狂欢节大受欢迎,以“面具之城”闻名。

此后,在其他社交活动上也戴上了面具。

上流妇女们通常将威尼斯版的面具与宽檐帽和头纱一起佩戴。

男性们戴的半面具也很普遍,但大多是白色的。

被称为“moscala”的这张面具,在佩戴的时候,是塞在黑色三角帽下面固定的。

与巴黎和伦敦一样,威尼斯的日常生活中也开始使用面具,在高度阶层化的社会中,剧场、咖啡馆、市场、公园等地促进了社会交流。

沦为性工作者“象征”的面具但是,随着戴面具的普及,在剧场中,利用面具作为维护自身高洁的手段跻身上流阶级女性,也加入了性工作者的行列。

她们戴面具不仅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还为了在剧场或赌场穿得像贵族一样,引起周围人的好奇心。

于是社会延伸出一种风气,晚上的娱乐场所变成了推测谁属于上流社会,谁不是上流社会的游戏。

在17世纪末,英语单词“bezard”已经成为形容妓女的俚语,英国的安妮女王宣称bezade会助长不良行为,于1704年禁止在剧场穿戴面具。

由于假面带来的社会污名,假面在伦敦作为高级时装的人气逐渐下降。

在威尼斯,戴面具的人很重视礼节和社会地位。

1608年,戴面具的性工作者还因伪装成“诚实”的女性而受到处罚,如果“名声不好的女性或公娼”戴面具被发现,她们将被锁在圣马可广场入口的两根柱子之间,长达两个小时。

然而一个世纪后,威尼斯政府改变了这一方针,规定在剧场和赌场的性工作者必须戴面具。

1776年,威尼斯的十人评议会为了应对“本应是正当阶层的人做出的危险而不谨慎的行为”,规定所有贵族必须戴面具。

如今,威尼斯的文化在四旬节前举行的狂欢节的影响下,已经与面具密不可分。

精巧的面具奠定了与威尼斯紧密相连的狂欢节这一传统的基础。

而在巴黎,随着流行的变化,面具在18世纪中期不再那么受欢迎,女性们开始以其他形式歌颂自由。

校稿:啦啦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