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说“太岁”的生长违背了自然规律?

2022-10-02
11 阅读

王承德是辽宁省丹东土生土长的一个农民,儿女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他和老伴儿大概率将会平平淡淡过完此生,永远不可能走进公众的视线。

不过,随着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他和他的家庭都彻底改变了。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承德也不例外。

为了维持生计,他在附近的山上承包了一片板栗林,经常都会上山施肥、修剪和驱虫,通常要忙到天快黑时才回家。

2015年3月,王承德像往常一样上山劳动,途径一段山路时见到石头中间有一个深灰色的软状物体。

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0个年头,他对大山周边的事物都非常熟悉,但却压根不知道这是何物,眼见天已经擦黑就径直回家了。

和老伴儿一起吃完晚饭,王承德又想起了那个奇怪的东西,夫妇二人琢磨半天也没有结果。

于是,他打开电脑上网搜索,竟然发现很可能是太岁,而且还价值不菲。

第二天刚蒙蒙亮,几乎一夜未睡的王承德带着老伴儿一起上山寻找,还带上了两个大蛇皮口袋。

凭着对地形的熟悉,他们很快就找到了那个东西,赶快塞进两个袋子后满载而归,回家后上秤一称竟然有140斤。

王承德捡到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赶过来看热闹,对这堆发黑的物体各抒己见。

除了网上查到的信息外,村里的老人们也明确表示这就是太岁,而且“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

对于村民们的观点,王承德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于是,他让村长联系了县里的专家过来鉴定,不仅证实了此物的确是太岁,而且还是其中的上品。

经过各级报纸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农民王承德捡到大太岁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

不久,他便接到了一个收藏家的电话,表示愿意出50万元进行收购。

面对巨额的金钱诱惑,王承德却选择了拒绝。

一来,他觉得对方出价并不高,想再等等看有没有出价更高的;二来,他认为这是自己的福分,不想轻易就转手给人。

通过与家人商量,王承德决定将完整的太岁切成小块论斤出售。

不过,单价究竟该多少却一无所知,如果按照五十万元的总价来计算,那每斤的价格应该是三千多元,参照这个标准,他将单价定为五千元。

由于购买者络绎不绝,王承德担心这个太岁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于是又将单价提高到了一万元,最后更是涨到了十万元。

除去最后给自己留下的一块作为纪念,他的大太岁足足卖了有三百万元之多。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三百万可以称得上是天文数字,完全可以实现“躺平”。

但是,王承德却不这样认为,他拒绝坐吃山空,而是要利用这笔资金进行创业。

由于出现了太岁,全国各地的都有人慕名前来,即便不能再捡到太岁,但亲眼目睹一下这片福地也是极好的。

于是,王承德不仅标注了“捡宝位置”,而且还在跟前开办了农家乐来接待游客,取名就叫“德福”(得福)。

问题来了,太岁究竟为何物?

它真有那么值钱吗?

我们所说的“太岁”,通常又被称为肉灵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过详细的记载,还将其收入到“菜”部的“芝”类中: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

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肉灵芝的外形长得像个肉球,非常富有弹性,生长在土壤中且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中罕见的多菌种复合体。

它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但却具备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而且还能够呼吸和排泄,只是没头没脚而已。

通常,肉灵芝都是出现在深层土壤中间的,因为生长环境特殊和生长速度缓慢,很少被人们所知所见。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办法进行识别,但在封闭落后的古代却极难辨别,于是便被蒙上了神秘甚至是封建的色彩。

相传,人间的祸福兴衰皆由太岁神掌管,但太岁神的相貌和脾性却无从查起。

于是,当古人无意中挖出肉灵芝时,便把这个外形奇特的事物命名为“太岁”,而我们经常会听到的“犯太岁”、“刑太岁”和“临太岁”等词语也就出现了。

当然,这些都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封建迷信,我们自然不能信之传之。

不过,并不是所有与“太岁”相关的词语都是迷信的,比如“太岁头上动土”。

事实上,“太岁”除了上面的意思外,还是古人纪年的一种方法,也被称为“太岁纪年法”。

据《论衡·难岁篇》记载:移徒法曰,徒抵太岁凶,伏太岁亦凶。

作为古人假设并命名的一种天体,根据它与地球、太阳的位置变化来测算年代。

说白了,“太岁头上动土”并不是指在埋有肉灵芝的上方动土,而是不要在太岁运行的方向上动土。

至于说,这个说法有多大的科学依据,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文史不假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