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的临聘人员,无晋升空间、工资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报考?
机关事业单位因为有“凡进必考”的政策,很多考公和考编人员通过正常渠道进不了体制,有的就选择了这种编外聘用岗位。
可以很肯定地说,因为没有正式编制,注定了他们无法转正,更没有前途可言。
只有个别省出台有辅警具备重大立功表现,可以转正的政策,但是实践中条件很苛刻,很少有人能做到。
既然无编制、无前途,工资低,为何还有不少人热衷这些岗位呢?
首先,工作稳定。
体制内的这些编外人员,不管是大学生公益岗,还是劳务派遣,以及那些“4050”人员,工资基本都是由财政负责供给,差额补贴单位因为有部分收入,可以自行支付,比如医院、行政审批大厅一些岗位等。
从事的工作不太复杂,有的是后勤辅助岗位,有的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任务比较单一。
机关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和他们关系不大,通常不会因改革而下岗。
其次,就业压力。
大多数单位的临聘人员年纪都不大,有一定的学历,但是毕业学校一般,考编考公竞争力太差,在社会上找工作,一般的工作看不上,太累的工作又不愿意去,高不成低不就。
但又不能待业在家,没有任何社交和交际圈子,在体制内虽然是临时人员,但好在有个工作能暂时避开越来越难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在疫情条件下。
加上,体制内工作,不管怎么样,总能拓展下个人的人际交往,何乐不为呢?
最后,工作体面。
很多选择临聘人员的其实家庭条件相当不错,只不过第一学历或者本科院校有点差强人意,属于在考编考公上再努力可能都结不了果的人。
2019年和2020年,我们单位分别聘用了一批大学生公益岗和劳务派遣人员。
大学生公益岗因为3年合约问题,很多没干够时间中途要么转劳务派遣,要么当幼师了。
从掌握的个人家庭情况看,大多数人家里真的不差钱,有的父母经商、有的家里从事房地产,平时开车都是奥迪宝马。
从事个工作,对外说起来是在某某体制内单位上班,既有颜面,也方便找对象谈恋爱。